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的什么農產品產業影響最為明顯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一、農業領域中美貿易摩擦回顧 美方在其301條款下對中方發起兩輪加征關稅措施。 作為反制措施,中方對美方出口農產品也加征了關稅。第一輪措施涵蓋的農產品約占2017年美國向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的87%,于2018年7月6日實施加征25%關稅;第二輪措施涵蓋的農產品約占12%,于2018年9月24日實施加征10%關稅。隨著美方提高加征稅率,中方也于2019年6月1日起把第二輪措施加征稅率最高提高到25%。 因此,美國出口到中國的99%的農產品都因為美方率先發起的貿易戰而被加征了反制關稅。 二、中國從美國進口哪些農產品及其影響? (一)中美農產品貿易 中美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一直都是兩方經貿的大頭,美國是中我國對美國大豆進口數量減少,主要原因是什么?又有何影響?
全球大豆產量排名前五的國家是巴西、美國、阿根廷、中國和印度,雖然我國大豆的產量排全球第四,但是由于需求量巨大,導致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3.7%,去年我國累計進口大豆9652萬噸。
2018年之前,美國大豆的進口量一直排在我國第一位,但2018年之后,這種情況在一直發生改變,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2年1-4月份,我國從美國到港的大豆數量繼續呈下降趨勢。要知道,僅2022年4月份,我國大豆的進口總量為807.9萬噸,環比增加27.18%,同比增加8.49%,但從美國到港的大豆卻僅有163.8萬噸,環比下降51.44%,同比下降23.9%。
追溯歷史,還要從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開始說起,當時美國在大豆進口方面對中國進行了限制,出口量同比下降48%。導致中國只能擴大進口來源,將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納入大豆進口的范圍,截止目前,巴西已排在我國進口大豆總量的第一位。
我國大豆進口結構的調整會產生什么影響呢?對于我國如此大的大豆進口量,大豆出口國都想分一杯羹,相較于美國大豆,巴西大豆更加便宜,阿根廷也致力于開發中國大豆市場,甚至連埃塞俄比亞也已成為我國的大豆進口國,中國大豆進口渠道的多元化,急劇降低了我國對美國大豆的依賴度,而對于美國而言,降低對中國大豆的出口量,不得不說是他們自己的損失。
我國大豆進口渠道的改變,一方面體現了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國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大豆產量,近年來,我國提出玉米、大豆復合帶種植的方式,并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并且在大豆消耗上也提倡低蛋白日糧,尋求大豆的替代減量。多管齊下,未來我國大豆的主動權還是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但仍需一定的時間。
數據顯示目前有9億畝海外土地給中國生產糧食,中國糧食安全現狀如何?
中國目前的糧食安全能夠實現95%的大宗糧食自給率,這在國際社會上屬于非常安全穩定的范圍。
隨著民眾越來越重視糧食安全問題,中國的糧食安全就成為了民眾非常關心的話題,而據相關媒體透露,中國目前有9億畝海外土地生產糧食,所以中國民眾并不需要擔心糧食安全危機會發生在中國。
一、中國的糧食安全目前處于全球最頂級的水平。
雖然很多媒體和網友喜歡拿大豆安全來說事,但實際上,大豆在整個糧食安全范圍內,只占極小的比重,由于大豆有非常強的可替代性,所以大豆并不會引發中國的糧食安全危機,而除了大豆以外,中國在其他大宗糧食上,都有著多年的儲備,所以中國民眾并不需要擔心中國會因為糧食安全,引發糧荒的情況出現。
二、中國的糧食安全非常穩定,是因為中國有著多年的糧食儲備。
由于國際局勢非常不穩定,這導致國際糧價一直處于飛速增長的態勢,但是中國的糧價在這種情況下,卻并沒有出現飛速增長的趨勢。而中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中國擁有多年的糧食儲備。就算中國所種的糧食一年都無法收獲,中國也不會出現斷糧的情況。
三、中國的糧食安全非常有保證,是因為中國能夠實現95%的自給率。
雖然中國每年都會進口一些國外的糧食,但是這并不是因為中國的糧食無法實現完全自給自足,而是為了增加糧食的多樣性,改善一下糧食的口感。要知道在多種大宗糧食的自舉率上,中國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正是由于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有著很強的底氣,所以中國在面對國際糧價增長時,才敢于維持低價。
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到底有多大
實際上,如果從經濟本身來講,影響并不是太大。如果10年前打貿易戰的話,我們當場就會趴下,我們沒有力量來打。因為10年前,我們國家發展戰略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2007年,我們對出口的依存度接近70%。
但是后來發生一件事,就是2008年的美國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實際上對中國一個重要的影響就是我們終于發現,像我們國家這么大的經濟主體,依靠出口來增長,顯然是不夠的。
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中國調整戰略,從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拉動型,整整調整10年。2017年底,我們對出口的依賴度已經從70%降到了10%左右。去年我們GDP總量是82萬億,出口的貢獻是8萬億左右,這8萬億左右里邊美國貢獻了1/3。
所以,如果貿易戰打到底的話,我們對美國一分錢都不出口,對我們增長的影響為0.2-0.5的百分點,最大影響到0.5。0.5我們還承受得起,假定今年增長幅度6.5%的話,最多降到6%。
中國為什么一再講對貿易戰我們有底氣、有信心,原因就在于我們的戰略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動。從10年前的出口導向型已經轉向了內需拉動型。所以,特朗普老罵他們前任總統是豬,就是你們太笨了,應該10年前對中國動手,現在動已經晚了,一動手,(中國)就反擊你。
雖然貿易戰就經濟影響本身來講不是太大,但是情緒影響非常大。
擴展資料:
一旦美國301限制措施落地,中美貿易摩擦全面升級,雖然部分與中國競爭的美國本土生產者可能會取得一定收益,但下游企業將遭受更大損失。
例如,2018年初美國宣布對全球進口光伏產品采取為期4年的限制措施。此舉遭到美國國內許多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的強烈反對,因為安裝等下游企業作為光伏產品的需求者,利潤空間必將被嚴重擠壓。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估計,美國相關行業將有2.3萬人因此失業。
專家稱,在此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希望以貿易保護主義振興制造業和拯救就業只是一廂情愿。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亦發文指出,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升級將導致失業率上升2-3個百分點。
貿易戰是雙方輪番出拳的過程。“如果美國繼續使用單邊貿易保護措施,中國也必將予以強硬回擊,美國出口商會面臨更高的關稅,消費者特別是低收入者的福利會因商品價格提高直接受損。”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東艷說。
此外,美國的親密盟友也將在貿易摩擦升級中受害。例如,考慮到日韓與中國的生產合作、經貿關系日益緊密,美國對中國產品征收高額貿易稅,會影響中日韓之間、美國與亞太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價值鏈和生產格局,甚至破壞亞太地區價值鏈。
參考資料來源: 中華網河南商務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外貿影響
美國升級貿易摩擦會極大削弱其農產品市場份額嗎?
2018年8月11日,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表示,我自美進口的主要是大豆、棉花和豬肉等大宗農產品。
美方2018年7月6日公布實施了第一輪加征關稅產品(340億美元)目錄,作為反制,我國對包括農產品在內美國34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
韓俊表示,受到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影響,美國農業受到沖擊是可以預見的。盡管美國白宮和農業部宣布將實施最高12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計劃,但美國農民仍將面臨失去幾十年努力開拓的中國市場的風險。
大豆是中美農產品貿易最重要的產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7月預計,2018年度全球大豆供需基本平衡,美國大豆產量11779萬噸,比上年減產1.5%。2015到2017年,美出口我大豆占其出口總量的59%。據此估算,如無貿易摩擦,2018年度美對我大豆出口量將在3000萬噸以上。而自7月6日我對美大豆加征25%關稅后,我企業已基本不再采購美大豆。2018年10月份開始,美大豆將陸續上市,我國對美進口大豆加征關稅的影響也將逐步顯現,美將面臨大豆價格下跌、出口壓力增大、出口周期拉長等問題,給美國豆農帶來損失,也會給美大豆國際貿易和產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據監測,自4月上旬我宣布擬對美大豆加征25%關稅后,美大豆期貨價格已累計下跌近20%。
2018年7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稱,歐盟同意進口更多的美國大豆。歐盟28國2017年估計大豆進口量1365萬噸。2012至2016年歐盟自美大豆進口最高只有550萬噸。據預測,未來10年歐盟大豆進口量在1300萬至1400萬噸。歐盟大豆不可能全從美國進口,即使全從美國進口,也根本無法解決本應進入中國市場的幾千萬噸美國大豆的出路。
7月19日,美國農業各界人士對失去市場份額擔憂。美國大豆、谷物、乳品、肉類、水產品、水果和堅果等行業組織在華經營市場多年,才獲得如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韓俊表示,中國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如果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美國農產品在中國市場面臨更高的成本,其市場份額必將受到極大削弱,其他競爭對手不會坐失良機,將占據美國失去的市場份額。如果其他國家成為中國可靠的供應商,美國將很難重新獲得市場。這正是美國農業界最擔心的,他們不希望在承擔關稅影響的情況下,長期收益也受到沖擊。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首席執行官舒特爾說:在中國,我們花了36年培育大豆市場。巴西農業部長馬吉說:巴西有能力將大豆種植面積翻倍(目前為8500萬英畝)。美國農業界更看重的是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正如美國小麥協會等代表今年3月份給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寫的信中講的:失去的市場份額極難重新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