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大饑荒真實歷史(大饑荒時人民生活有多困難)
發布時間:2025-10-25 23:15:52
?
閱讀量:1次
?
來源:互聯網
大饑荒的時候,只要能走得動,就是需要出去覓食的,找到食物,也是可以燒柴做出來的。1942年的時候,村民為了背觀音土,可以往返六十里地。貧苦百姓家用清蒸法,觀音土要和野菜一起制,先把觀音土篩細了,添水,與野菜一起揉成一個團子,蒸熟,像吃窩窩一樣咽下去。
還有一種制法,是油醬烹燒,富戶才干這種事。清末杭州被困時期,城內能吃的都被吃光了(包括草和樹皮),到最后,“乏食者搬取(觀音土)而回,以油醬烹燒,其味大可適口”。
樹皮的吃法通常也不是直接就啃,餓綠了眼的人才那么干。人們都是先扒樹葉,樹葉扒光了,才扒樹皮。樹皮得去掉老皮,留下嫩皮,再蒸煮切段,曬干后磨成細粉。野菜根洗干凈,熱水焯一下,切碎成細末,與樹皮糊一起捏成菜團。
樹皮也分好吃不好吃,好吃的滋味只能說不差,難吃的則十分苦澀,比如說楊樹皮。差勁的樹皮能把人脹死,到腸里屙不出來,餓極了再吃東西,久而久之就憋死了。
觀音土也是這樣的,食之令人飽腹。
現在有一種止瀉藥,叫“蒙脫石散”,利用的就是觀音土澀腸的作用。故而這土比窩窩還能管飽,吃一丁點就令人感覺腹中脹滿。土在腸胃中凝滯不前,根本拉不出來,到最后的結果就是肚子鼓脹得像個小西瓜,敲起來十分堅硬(就是成石頭了),這時候就該死了。
袁隆平《上級“便函”保護了我和雜交水稻》:“1960年,全國鬧大饑荒,我親眼見過有人餓倒在路邊、田坎上,有的是吃‘觀音土’不消化撐死了。”
觀音土不是說吃了就會墜死、脹死,少量吃是沒事的,很多人靠吃觀音土撐過來了。蒸觀音土吃的確可以續命,但吃久了肯定脹死。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愿意吃這個。
為什么明知最好別吃還吃呢?
因為不吃死得更快。
愿永遠盛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