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的拼音怎么讀(履行是什么意思解釋)
履的拼音
[lǚ]
部首:尸
筆畫:15
五行:水
五筆:nttt
繁體:履
解釋:1.鞋。 2.踩;走。 3.實踐;實行。 4.腳步。
詳細釋義
編輯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詞 | 例句 |
lǚ | 動詞 | 踐踏 | tread on | 履薄行走(于薄冰上) | 履霜,履虎尾。——《易·坤》 |
穿鞋 | put on | 自履藤鞋收石蜜。——唐·李賀《南園》 | |||
登位 | ascend the throne | 履位(就位) | 履至尊。——漢·賈誼《過秦論》 | ||
經歷某種景況 | experience | 履運(遭逢時運) | |||
實行 | fulfill | 履經(行邪道) | 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禮記》 | ||
躬行 | keep personally | 履約(躬行簡約) | |||
開始擔任職務 | assume | 履端(開頭) | 將履新任。——清·張廷玉《明史》 | ||
名詞 | 鞋 | shoes | 革履(皮鞋) | 脫履戶外。——《列子·黃帝》 | |
足 | foot | 頓履隨疏節,低鬟逐上聲。——庾信《和詠舞》 | |||
領土,疆土 | territory | 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左傳·僖公四年 |
履,現代漢語規范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lǚ,最早見于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于會意字。“履”的基本含義為鞋,如:西裝革履;引申含義為踐踩,走過,如:如履薄冰(身臨其境)。[2]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履”的用法常作動詞躬行,如:履忠(躬行忠誠之道)。
說文解字
足所依也。從尸從彳從夊,舟象履形。一曰尸聲。凡履之屬皆從履。古文履從頁從足。良止切《注》,古文。
說文解字注
(履)足所依也。依疉韻。古曰屨。今曰。古曰。今曰鞵。名之隨時不同者也。引伸之訓踐。如君子所是也。又引伸之訓祿。詩福綏之。毛傳曰。、祿也。又引伸之訓禮。序卦傳、詩長發傳是也。禮為疉韻。祿為雙聲。從尸。服者也。從彳夊。夊楚危切。彳夊皆行也。從舟。象形。合四字會意。良止切。按良止、誤也。當依篇、韻力幾切。十五部。一曰尸聲。別一說也。凡之屬皆從。
古文。從頁。從足。重首。故從頁。
相關組詞
履歷、履帶、履新、革履、履任、步履、履踐、履腸、履璧、履尚
相關成語
安常履順、跋履山川、不衫不履、步履蹣跚、步履維艱
篆字識讀」第一輯:
與人有關的部首及篆字(7):居、尺、履
居
19、居
讀音:jū,九魚切。
《說文解字》:蹲也,從尸,古者“居”從古,俗“居”從足。
甲骨文缺。
金文,會意字。從“尸”,坐著的人。從“幾”,矮小的桌凳,表示靠“幾”休息之意。古“居”從尸從古,表示自古傳下來的一種原始坐姿。
古義是“坐”,引申為居住。
小篆,兩種形體,均沿襲了甲骨文、金文寫法。
尺
20、尺
讀音:chǐ,昌石切。
《說文部首》: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十寸口,十寸為尺。尺,所以指尺規矩事。從尸,從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
長度單位,意思是古代的度量,多以人體的部位長度為標定。因為從人的肘到腕,或從踝到膝約為一尺。所以“尺”都是在表示人體側臥形的“尸”字下面“腿的部位”,加一指事符號,意即“這里有一尺長”。
甲骨文,面向右側立著的人,腿部筆畫即為指事符號,表示膝蓋部位。
中山王器“尺”字,向左側立的一個人,腿部的圓點同樣表示膝蓋部位。
金文,表示膝蓋部位的指事符號拉長為一根線條。
小篆,沿襲了金文的形體。
履
21、履
讀音:lǚ,良止切。
《說文解字》:足部依也,舟象履形。
本義為“步行”,又有“鞋”之義。
甲骨文缺。
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履”字是金文。從字形來看,“履”字由“頁”、“頭”(代表“人”)、“舟”(即船,表示前行)、“止”(即腳趾)等構成,表示人用腳前行。
第一個金文“履”由“頁”、“舟”組成,“腳趾”被減省。
第二個金文“履”上中下分別由“止”、“頁”、“舟”、“水”(亦可理解為“舟”)等組成,更加形象豐富。
古文“履”由左上“舟”、左下“正”(止的變形)、右“頁”組成,基本沿襲了甲骨文的形體。
小篆,形體有了很大變化。代表“人”的“頁”被“尸”替代,“舟”依然在,只是加入了均與行走有關的“彳”和“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