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是怎么形成的(解析歷史上的木乃伊有哪些特征)
帝王谷的陵墓石棺中停放的都是保存至今的國王的木乃伊。5000年前尼羅河流域的農民不愿意將原本不太夠用的肥沃田地當作墓地使用。
人們將死去的親人光著身體埋在附近的沙漠邊緣。尸體通常只埋入地下一米深左右,過了一段時間,因為流沙的移動,一些尸體暴露在陽光下。
人們發現這些尸體早巳被滾燙無比的沙子炙得干透,通常的腐敗作用根本沒有進行。有些已經埋了幾百年的尸體,竟連頭發、指甲和皮膚都完好無損,跟生前毫無兩樣。
自此以后,社會興起對死人崇拜的風尚。
為了讓死者得享永生,妥善地保存尸體就成為十分重要的大事。古埃及人根深蒂固地認為,如果尸體在下葬后爛掉任何一部分,這部分即會永遠喪失。
因此,后人在處理尸體時,無不小心翼翼,唯恐稍有不慎使先人無法得享永生。在這種情況下,人死后就不再埋在不太保險的沙中,而更多埋于堅固無比的石造墳墓里。
既然尸體不再埋于炙熱的干沙里,少了一道自然的脫水過程,那么便需要以人為的防腐方式來取代干沙的作用,木乃伊于是就誕生了。
最初,人們所做的只限于以布條重重地纏裹尸體,比較進步的摘除內臟的防腐方式到了第三王朝時代才出現。
這時,替尸體進行防腐工作的新行業也應運而生,許多防腐師更將獨門的防腐技術視為祖傳秘方,代代相傳,不肯輕易示人。
防腐師首先以燧石刀在尸體的腹部切開一道10厘米長的切,,將所有的內臟一一掏出,只留下被他們認為屬于感情根源的心臟。
接著把掏出的內臟以酒混雜藥品、香料清洗一番,并且以香柏油徹底沖洗腹腔。
然后以一種帶鈞的工具,從死者的鼻孔探入頭顱,鉤出里面的腦髓,再灌入香柏油和香料,將里面殘余的腦部組織沖出來。
當尸體里里外外清洗過后,連同內臟放入一種叫泡堿的天然巖鹽粉末里,這種東西有如海綿一般,能將尸體的水分抽干,干燥過程需時一個月。
每一道流程,防腐師都必須十分小心謹慎,不能稍有疏忽,即使只是脫落一根指甲,也很可能使死者無法得到永生。
接下來,防腐師將干透的內臟逐一用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個別放在雪花石膏罐里。
這時還要為死者整容,把干癟的尸身恢復生前的外觀,最后以抹過松香油的麻布一層一層地密實包裹。
曾經有幾具木乃伊被人解開,麻布的長度竟然超過2000米,可以想見防腐師是如何慎重行事了。
完成一具木乃伊大約需要花上70天的時間,之后即可送交喪主。
富有的人家在殯鹼已被制成木乃伊的親人時,為了使木乃伊保存得更為完好,常將一口棺材放進另一口棺材中,再把這口棺材放進第三口棺材里。
這些棺材的蓋子上都刻上死者的容貌,棺材本身則按木乃伊的形狀、大小,以木材或石材制成,稱之為“三重人形棺”。
有些貴族的人形棺上刻有雙手,容貌和姿態也都刻得安詳無比,表示死者不過是暫時休息一下,他的靈魂終將使軀體復活。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從大英博物館獲得了從13具木乃伊上取下的切片樣本,這些樣本的歷史跨度約在2300年左右。
科學家對這些樣本進行了氣體色層分析和光譜測定,以確定樣本中所包含的化學成分及其結構。最終的研究結果表明,古埃及人對尸體進行防腐處理時,使用材質的種類超乎人們的想像。
目前所知道的古埃及人用于防腐處理的處方中,除包括上文提到的泡堿外,英國化學家的研究又使這張菜單上多了幾種成員——阿月渾子樹油、動物油脂和柏樹油、樟腦油。
棕櫚油以及沒藥、松脂、樹膠、蜂蠟混和而成的香液。
研究人員稱,對于動植物油脂的大量使用表明,古埃及人已經認識到,動植物油脂中所包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延長尸體腐化的時間,就如同西方畫家認識到油畫可以保存數千年一樣。
隨著時間的流逝,古埃及人漸漸地認識到蜂蠟和松脂在密封和防止微生物侵襲上有較好的功效,于是蜂蠟和松脂便開始在防腐工藝中得到普遍采用。
有關科學家解釋說,涂在尸體上的蜂蠟和松脂很快就會干化,而它們的分子會互相聚合,漸漸形成一張緊密的防護網。
可以將尸體和尸體外裹縛的衣服同空氣徹底隔離開,從而避免細菌的侵襲和空氣的氧化,起到良好的防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