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面積和人口(巴勒斯坦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巴勒斯坦國:西亞國家。西臨地中海,南端臨 紅海亞喀巴灣。亞、歐、非三洲交通要沖。面積約27000平方公 里。人口約506萬,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為主。地中海 沿岸為平原,中部為山地、高原,東部為谷地。地中海式氣候。 主產麥類、水果等。耶路撒冷、伯利恒為宗教名城。
一、死海
五百萬年來,隔著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的死海,不管風景或人文,都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地方。據說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最后就是消失在對岸約旦死海邊的山丘上。 死海之所以名為死海,是因為海水被蒸發(fā)的量多于注入其中的淡水,使得海水中的含鹽量過高,鹽的比重4倍于大洋中的海水,草木萬物根本無法生存,也造成了數倍于海洋的浮力,所以人跳進死海里不會下沉,反而可體驗在其它海洋里無法感受到的漂游之感。 死海是地表最低的地方,低于海平面近四百米,死海南北長60公里左右,東西寬約17公里。死海富含礦物質的海水和提煉出來的黑泥,據說對皮膚病具有神奇療效,所以沿著死海邊就有醫(yī)療皮膚病的溫泉和住宿設施,同時也有沐浴設備和毛巾出租,供游人在死海上享受漂浮之樂。 死海又是以色列和約旦的界海,由于死海已形成內陸海洋,根據其每年干涸的速度,極可能導致將來永遠從地球上消失,因此中東和平時,拯救死海的計劃同時被以、約兩國重視。死海不死已經成為了世人共同的一個愿望。
二、南耶路撒冷文化景觀
坐落于耶路撒冷西南幾千米處,位于納布盧斯和希布倫之間的中部高原,于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一文化景觀屬于巴地爾(Battir)山地梯田種植景觀,由一系列的石坎梯田組成,當地的居民巧妙地利用山地地形,開墾層層疊疊的梯田。在多山地區(qū)發(fā)展梯田農業(yè)需要地下水源,通過灌溉渠道灌溉梯田中的作物。梯田這種傳統(tǒng)的耕作方法有利于排水和蓄水,部分梯田用于種植瓜果蔬菜,其他比較干燥的梯田以種植橄欖樹和葡萄樹為主。
三、耶穌誕生地:伯利恒主誕堂和朝圣線路
是于2012年6月29日最新列入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由于滲水對遺產造成的損害, 這一遺產也被同時也列入了《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這一入選遺產位于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自從公元二世紀以來,就被基督教傳統(tǒng)認定為耶穌的誕生地。公元339年,在此建成第一座教堂,公元6世紀的火災后,在此基礎上重建的教堂保留了原有建筑精美的馬賽克地板。這一遺產地還包括拉丁、希臘東正教、方濟會和亞美尼亞修道院和教堂,以及鐘樓、露臺花園和一條朝圣路線。
四、耶路撒冷
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兩個詞根組成,意思是“和平之城”,巴勒斯坦國中部城市,世界聞名的古城。耶路撒冷是位于近東黎凡特地區(qū)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猶大山地,介于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宗教的圣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自從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遺跡西墻,仍是猶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圣經》記載,這里是耶穌受難、埋葬、復活、升天的地點。伊斯蘭教也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一圣事。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更是截然不同,發(fā)展水平懸殊。
對于猶太人來說,耶路撒冷舊城中最神圣的地方莫過于3千多年以前,由所羅門所建造供奉“十誡”法柜的圣殿,圣殿曾先后被巴比倫和羅馬人摧毀,現在唯一僅存的只有外墻殘垣。其中西面一側的墻最底層基石是希律王時期所造,山面巖塊則是拜占庭和伊斯蘭教所加蓋的。西墻原文是Occidental,意即歐洲之墻,公元初時,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墻就是歐亞分界線了。 長久以來,流放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會回到這面象征猶太信仰和苦難的墻前低聲祈禱,為緬懷昔日民族光榮和歷史滄桑而悲慟,長而久之便被稱作哭墻。 哭墻高約20米、長50米,中間屏風相隔,祈禱時男女有別進入廣場墻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tǒng)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許多徘徊不去的祈禱者,或以手撫墻面、或背誦-、或將寫著祈禱字句的紙條塞入墻壁石縫間。歷經千年的風雨和朝圣者的撫觸,哭墻石頭也泛泛發(fā)光,如泣如訴一般。
五、阿喀薩清真寺
意思是“在遠方”的清真寺,與奧瑪清真寺相望。是為了紀念先知從麥加和麥地那展開夜行跋涉來此所建,成為了伊斯蘭教世界又一圣地。 清真寺建于公元709年瓦利德王時代,直到13世紀末馬木路克時期易名為阿喀薩清真寺。后來又經過地震損毀,后重新修建時的大理石圓柱由墨索里尼捐贈,天花板屋頂則是埃及國王法魯克所贈。此清真寺還發(fā)生過兩次重大事件,一件是1951年7月20日約旦國王阿布杜拉遇刺于門口,現今的胡笙國王由于穿著護胸和勛章奇跡似地逃過一劫,子彈掠過的痕跡仍明顯留在圓柱上。另一事件是發(fā)生在1969年,瘋狂的澳洲人在寺內縱火,其造成的損害至今仍在持續(xù)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