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祖先是誰(歷史上苗族的祖先是一個怎樣的人)
苗族是偉大中華民族之中的一支民族,具有歷史悠久、光輝燦爛的民族風俗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深山密林里的苗家老人的口頭史也不知道苗族來源于何方。
即使知道,也只不過是不完全的一小部分或者只是苗家人最近幾百年的事情,那只有追溯到中國遠古時期的炎黃時代。
從記載中國歷史的一部二十四史和一些古書可以找出苗族的始祖,那就是與炎黃平起平坐的“蚩尤”,它就是今天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上的苗族的始祖。
苗族的始祖、族源,說法很多,曾有“九黎說”、“三苗說”、“南蠻說”、“貴州土著說”和“南來說”、北來說、“西來說”等觀點。
當是究竟是何種說法正確,我們不必去追問?!妒酚洝の宓郾居洝份d:“軒轅之時,神農(炎帝)氏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弗能征。
于是軒轅習用干戈,以征不亨,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這就是一些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這個稱沒有提到“蚩尤”,那么蚩尤是什么樣的人(部落)呢?
《史記》文后的《正義·九龍魚河圖》解釋說:
“皇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語人身,銅頭鐵額,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萬民欽命,皇帝行天子命。
皇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遺玄女,下授皇帝兵符,伏蚩尤,后天下復擾亂,皇帝逐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
今天的中華大地的子孫后代沒有提到蚩尤,是因戰敗而被摒棄于炎、黃的結果吧!
但民間人不是如此,而是把好人好事記在了心頭,古老傳說中蚩尤是強健武勇的群體,早已生活在中原地區,具有當時先進的文化和生活能力,蚩尤族是強大的,足以威震天下。
誅殺的是無道者,后來皇帝的道理沒有使蚩尤信服,皇帝部族和炎帝部族聯合起來,最終打敗了蚩尤,蚩尤被殺后,其部族或被融合、或遷徙。
從東到西,從北到南,來到“楚天荊地”的長江中游,這里北是云夢大澤,南有三湘西湖。
苗人充分發揮良諸文化和文明之能,首先把谷物農業的生產技術與治水經驗帶給這片廣土,很快就建立起一個歷史著名的強大國家——三苗國。
歷史上說蚩尤部族就是“九黎”、“三苗”,《國語楚語下》說:“及本嗥之衰也,九黎亂注……,其后,三苗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典之”。
這是把九黎作氏族部落的人類群體記載的事實,《國語·周語》也說:
“黎之苗王,……上不像天,下不議地,中不和民,為不順時,不共神神祇而蔑五則,是夷人其宗廟,火焚其彝器,子孫為隸,下夷于民(注:黎,九黎。苗,三苗)”。
這也是把九黎作為氏族部落的人類群體記載的事實。
考古學家徐旭生在其所著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科學出版社1960年版)里,對九黎的地域作過詳細考察。
結果是:“九黎為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氏族,蚩尤為其酋長,所以他敗死后,就葬在他那屬地的東境”。
說明苗與“九黎”有關,而蚩尤又是九黎族酋長,這應該說苗族源于蚩尤。
“黎”和“苗”都是中原文字,即現在所稱“漢”字,作為族名是后人給取的,苗族是漢人強加的。
苗族是一個大的稱謂,里面的分支極多,如:長角苗、花背苗、歪梳苗等等,都是漢族特意用來削弱我們的力量,把我們原本是一家的分開,隔離開來,實際上很久以前都是一支的——苗族。
炎帝名神農,是盛贊他發展農業做出的貢獻,漢朝的班固說;“他教民耕農,他以火德土”,所以稱“炎”,軒轅得名,是由于他與造車有關。
班固《東都賦》:“……作舟……斯乃軒轅之所以開帝功業也”,因為他“以土德土”,所以稱其為皇帝。
那么蚩尤的取名又是怎樣的呢?最古老的漢字字書《說文》等對“蚩”的解釋是“蟲也”、“癡也”、“亂也”,至于“尤”,就是“最”的意思,這就是說“蚩尤”就是最惡的“蟲”。
《龍魚河圖》說蚩尤的部下都“銅頭鐵額”,《述異記》卷上也說: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之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人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名兩兩三三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
今天的西南地區,苗族對蚩尤極為尊稱,東部苗族方言稱蚩尤為“倍尤”,西部苗族方言叫“ 賜尤”中部稱“啟尤”,梭戛高興苗族叫“岸尤(苗語)”。
其意都是“始祖”、“祖公”,“父”的含義,而“黎”是以“黍” 作本給部族的命名。苗民不論到什么地方,總是從事農業勞動,使洪荒之野,變成沃土良田。
遠古蚩尤的“銅頭鐵額”與現代苗族習慣也是有相似,湘西苗族巫師在“驅鬼”時,頭帶三角鐵架(鐵三角),身倒披蓑衣,左手拿簸箕,肩掛布條,右手持師刀。
口中念念有詞:“啊哩,有堂歸堂,有殿歸殿,無堂無殿,四方分散”,湖南苗族在“驅鬼”時,有一份“楓神”者也頭帶“三角鐵架,身到披蓑衣,手持木棒”,高興苗族在“驅鬼”時也相類似。
《龍魚河圖》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威震天下,誅殺無道”。從“銅頭鐵額”到“頭戴鐵三角”,難道與苗族沒有某種聯系嗎?
各地苗族都有相同的風俗,長角苗也一樣。
如老人死后要把靈魂送回祖先的發源地去,因路途遙遠,要送銀子給亡靈在途中買飯吃、買水喝,亡靈要拔山涉水,乘木筏竹排渡過大江大海。
直到部族發源地與祖先會合,在亡靈去的路上,巫師必須陪伴并唱《祭魂曲》引路。
各地苗族老人死后把靈魂引到祖宗的發源地(具體的地方)不同,但習慣是一樣的,全世界一千多萬苗族人的這種“心史”,說明了蚩尤的始祖地位。
不論是苗民族的口頭史,還是史籍、傳說和民俗資料,我們可以斷言,苗族源于“九黎”和“蚩尤”,她們最早活動在中國的東部和東南部,是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的部族集團。
由于炎帝、皇帝、蚩尤的戰爭、接觸、融合,才促使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