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酸肉與鮮肉的區別有哪些(排酸肉和鮮肉哪個口感更好)
買豬肉時,鮮肉和排酸肉有啥不同?區別不止一點點,搞明白再買
大家平時去市場買豬肉時,會發現哪怕是同個部位的豬肉,價格差別也不少。如果問肉販子,他會告訴我們,有些是排酸肉,有些是鮮肉,有些是冷凍肉,價格都不太一樣。不光是豬肉,買其它畜禽肉也是這樣的。
冷凍肉很好理解,那排酸肉和鮮肉具體指什么?它們之間有何區別?一起來看看。
處理工藝不同
畜禽經過屠宰后,再到市場上出售,這個過程中采取的處理工藝不同,也就有了排酸肉和鮮肉之分。
鮮肉,就是現宰現賣,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肉。比如我們吃的豬肉鮮肉,就是豬被屠宰后,直接就運到市場上賣了。如果把這些鮮肉直接拿去冷凍處理,就有了冷凍肉。
排酸肉,也叫冰鮮肉、冷鮮肉,是指畜禽在經過屠宰后,根據嚴格的畜醫檢疫制度,對畜酮體進行迅速冷卻處理,使溫度在24小時內降至0-4℃(以后腿肉為中心測量點)。
并且在之后的時間里,一直置于0-4℃溫度區間的冰鮮環境中。這個過程,也叫做“排酸”,因此也就有了排酸肉。
畜禽種類不同,排酸需要的時間也不同。普通環境下,從屠宰完到排酸好,豬肉需要3-5個小時,羊肉需要5-7個小時,牛肉需要10-14個小時。
安全隱患不同
鮮肉在市場上占了比較大的份額,特別是在農貿市場里,售賣最多的一般是鮮肉。牲畜被宰殺后,溫度會升高,如果沒有經過任何工藝處理,直接拿去銷售,在這個過程中,高溫會成為細菌的溫床。
在加工、包裝、運輸再到零售這么一大段時間里,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措施的鮮肉,被污染的概率會非常大。
排酸肉經過了排酸工藝處理,從屠宰后到包裝、運輸、儲藏、銷售這一系列過程中,始終處于0-4℃的環境里,從而能夠抑制肉里面微生物的活動,減緩細菌繁殖速度。
有科學研究表明,在3℃以下的環境中,肉中常見的肉毒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會停止生長;而如果環境溫度超過7℃,各類細菌就會開始大量繁殖。因此,從安全隱患角度看,排酸肉比鮮肉更安全衛生。
口感味道不同
未經任何處理的鮮肉,隨著時間流逝,肉的品質會變差,硬度會增加,同時肉里面的水分也會開始流失,導致肉變得干燥,缺乏彈性。這些因素都會使得用鮮肉做出來的菜肴口感不佳,肉吃起來不夠細嫩。
排酸肉在排酸的過程中,肉質內部會發生一系列理化變化,這個過程會使肉變得柔軟多汁,并產生特有的風味。
人們也常把這一過程稱之為肉的成熟。經過了排酸工藝的處理,排酸肉的營養成分流失較少,吃起來安全放心,口感細嫩,味道也更鮮美。
結語
排酸肉和鮮肉的區別,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分別是處理工藝不同、安全隱患不同和口感味道不同。排酸肉經過了排酸工藝處理,更加安全衛生,肉吃起來柔軟多汁,口感也會更細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