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專吃病毒”的生物
科學家首次發現“專吃病毒”的生物!
近日,來自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稱,該團隊的科學家首次發現了“專吃病毒”的生物,這意味著病毒的天敵出現了。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家首次發現“專吃病毒”的生物
人類在病毒領域又有新發現了!
據科技日報消息,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林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有些生物會把“病毒”作為“食物”。
他們研究后發現,兩種浮游生物——“Halteria”和“Paramecium”可以主動食用病毒并茁壯成長,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據報道,由于大部分生物會不小心誤食病毒,所以研究人員約翰突發奇想,想看看有沒有生物專以病毒為食。“
他表示:“(病毒)由非常好的東西組成的:核酸,大量的氮和磷”。
他們在實驗中收集了池塘水,一些池塘水加入了會感染綠藻的氯病毒,一些池塘水作為普通樣本進行對照,通過熒光綠色染料標記氯病毒DNA,來檢查食物鏈的“關系”。
研究發現,“Halteria”在兩天內就有明顯成長的跡象,纖毛的種群在兩天內增長了約15倍,而氯病毒含量則下降了100倍以上。而在沒有氯病毒的對照樣本中,“Halteria”與初始狀態相差無幾。
“Paramecium”也有類似表現,同樣把氯病毒作為營養來源。并且,標記在氯病毒DNA的熒光綠移動痕跡證實病毒被“吃掉”了。
據報道,從科學上講,這是人類第一次改變看待病毒的方式:病毒不僅是導致機體發生病變的“病原體”,還可以是自然界食物鏈中的一環。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在于,細菌屬于原核生物,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微生物,兩者在結構、大小、繁殖方式、化驗、治療等方面均存在差異。
1.結構:細菌是由完整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病毒中心結構為遺傳物質DNA或RNA,外部為蛋白質衣殼。
2.大小:一般細菌比病毒體積大,細菌以微米測量。病毒以納米或毫微米測量。
3.繁殖方式:細菌一般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病毒以復制的方式繁殖。
4.化驗:細菌感染后,血常規一般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并且血沉和C反應蛋白升高。病毒感染后,一般白細胞計數降低,淋巴細胞計數升高。
5.治療:細菌感染后可以根據藥敏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如頭孢呋辛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阿奇霉素等大環脂類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等喹諾酮類抗生素等。病毒感染后要用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阿昔洛韋等治療。
細菌和病毒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微生物,感染后患者應該及時就診,對因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病毒是怎么形成的
病毒一般經過吸附、注入、繁殖、組裝、釋放等過程形成。由于病毒是細胞內寄生蟲的退化形式,是介于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之間的物質,只能通過寄生繁殖。
1、吸附:病毒一般依靠自身蛋白的外殼尾部的小勾,吸附在宿主細胞表面;
2、注入:當病毒吸附在宿主細胞時,會將自己的遺傳物質常見的有DNA或RNA注入到宿主細胞內;
3、復制:利用宿主細胞其中的物質,合成病毒蛋白質,同時對病毒的遺傳物質進行復制;
4、組合:將病毒繁殖的遺傳物質以及蛋白質外殼組合在一起,在宿主細胞中形成更多的子病毒;
5、釋放:當宿主內的細胞營養物質被子病毒吸收利用,會導致宿主細胞出現解體,造成子病毒被釋放出來。
大部分病毒是通過上述步驟形成,病毒在離開宿主細胞后,通常不再有生命活動,繼而失去繁殖的能力。建議在受到病毒感染時,應及時前往醫院的感染科進行診斷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建議以高蛋白食物為主,如雞蛋、牛奶等,并堅持日常鍛煉,如慢跑、羽毛球等,以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