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池塘養殖技術及管理要點
一、池塘建設
泥鰍養殖池塘附近要有干凈的水源,池深約1.0~1.5米,水深0.4~0.5米,池底鋪厚約0.2~0.3米的軟泥,池壁四周要夯實或用水泥澆灌,進水口、溢水口、排水口要用密網布包裹,池塘周邊要種上水浮蓮、水葫蘆等水生植物,植物覆蓋面積約占池塘總面積的1/4。
二、清塘消毒
泥鰍苗下池前10天每畝撒生石灰60~70千克,2~3天后加水至0.3厘米深,一周以后將水排干并重新注入新水,水深約0.2~0.3厘米,然后每畝施300~500千克腐熟人畜糞或10000~20000千克沼液,待水色開始變綠且透明度約15~20厘米后即可投放泥鰍苗。
三、魚種投放
泥鰍苗要確保大小均勻、個體飽滿且有活力,每畝放3~4厘米的泥鰍苗3~5萬尾,套養鳙魚10~20尾、鰱魚15~30尾用以防止藍藻爆發,若泥鰍苗是用充氧尼龍袋長途運輸的要“緩苗”后再放苗,即將充氧尼龍袋放在池內20分鐘,等內外水溫一致后再緩緩放出。
四、飼料投喂
泥鰍苗剛下塘可投喂輪蟲、小型浮游植物等餌料,同時投喂少量熟蛋黃、魚粉、豆餅等精細飼料,等泥鰍苗體長達1厘米時已經可攝食水生昆蟲、有機物碎屑等,可投喂粉碎的禽畜內臟、豆餅、配合飼料等,初期日投飼量為泥鰍苗總體重的2~5%,后期為5~10%。
五、水質管理
泥鰍喜肥水,應及時追施發酵的有基肥,每次用量300~500千克/畝,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黃綠色為宜,水溫高于30℃時要常換水并增加水深,若泥鰍常游到水面“吞氣”要停止施肥并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水深并施入牛糞、豬糞等廄肥以利越冬。
六、病害防治
泥鰍常見的病蟲害有爛鰭病、打印病、車輪蟲病等,其中爛鰭病可用10~50毫克/千克的氯霉素溶液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鐘,每天1次,連用5天,打印病可用漂白粉全池消毒,濃度1毫克/千克,車輪蟲病可用福爾馬林全池潑灑,濃度30毫克/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