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世界政治經濟的兩大支柱分別是什么?分別成立在哪一年
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政治和經濟支柱是什么
二戰后,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支撐、協調世界政治和經濟的兩大支柱是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顯示,組織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已成為支撐、協調世界政治和經濟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全球經濟體系三大支柱是哪些?
WTO、IMF(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三者歷來被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三大支柱”。 簡介: 1.WTO: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成立于1994年4月,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世貿組織是一個獨立于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具有法人地位,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一起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1999年11月15日,中國和美國簽署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2001年11月10日,中國被批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2.世界世界經濟發展三大支柱是什么?
世界經濟發展三大支柱分別是世貿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
1、世貿組織
世貿組織,前身是1947年訂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與關貿總協定相比,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只適用于商品貨物貿易。
其基本原則是通過實施市場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等原則,來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其宗旨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證充分就業的前提下,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現全球資源的最佳配置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其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匯率監督、資金融通、提供國際貨幣合作與協商的場所)
3、世界銀行
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間金融機構之一。一開始的使命是幫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的國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務是資助國家克服窮困,各機構在減輕貧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世界銀行集團"則包括IBRD、IDA及三個其它機構。這五個機構分別側重于不同的發展領域,但都運用其各自的比較優勢,協力實現其共同的最終目標,即減輕貧困。其職能是通過向生產性項目提供貸款和對改革計劃提供指導,幫助欠發達成員國實現經濟發展。
擴展資料:
世貿組織的宗旨如下:
1、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
2、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
3、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各成員方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并以符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成員需要的方式,加強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
4、積極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建立一體化的多邊貿易體制。
5、通過實質性削減關稅等措施,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邊貿易體制。
6、以開放、平等、互惠的原則,逐步調降各會員國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并消除各會員國在國際貿易上的歧視待遇。
7、在處理該組織成員之間的貿易和經濟事業的關系方面,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續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發展商品生產與交換為目的,努力達成互惠互利協議,大幅度削減關稅及其他貿易障礙和政治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世界貿易組織
高中歷史老教材: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體系具體哪一個時間形成?
政治體系是雅爾塔體系,形成于1945年 體系的建立 雅爾塔體系下的1959年世界冷戰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國、英國、蘇聯三國先后舉行了一系列首腦會議,其中主要有:開羅會議(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18日~8月2日)。會議達成了以下協議: 1.打敗德國、日本法西斯,并在兩國徹底鏟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以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 2.重新繪制戰后歐亞地區的政治版圖,特別是重新劃定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領地區的邊界。 3.建立聯合國,作為協調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什么體系
形成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于1971年8月15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結束。
擴展資料:
提出背景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系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蕩不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英兩國政府出于本國利益的考慮,構思和設計戰后國際貨幣體系,分別提出了“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同是以設立國際金融機構、穩定匯率、擴大國際貿易、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為目的,但運營方式不同。
由于美國在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后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實力得到穩固,雙方于1944年4月達成了反映懷特計劃的“關于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的專家共同聲明”。
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關鍵人物是美國前財政部助理部長哈里·懷特,憑借戰后美國擁有全球四分之三黃金儲備和強大軍事實力的大國地位,他力主強化美元地位的提議力挫英國代表團團長、經濟學大師凱恩斯,“懷特計劃”成為布雷頓森林會議最后通過決議的藍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布雷頓森林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