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典當風云人物系列——原北京典當行業協會會長郭金山
他是一位善于站在時代前沿進行思索的實踐者,他人生中的20多年時間,投身于典當行業,在時代的浪尖上書寫了自己的人生傳奇。
虛懷若谷、謙虛和藹,他就是原北京典當行業協會會長,現任全國典當聯盟創始單位平安典當首席顧問——郭金山先生。
堅持,一直走下去
郭金山先生1956年生人,76年參加工作,當了3年兵之后去了中央組織部,在中央組織部工作了13年,國家經濟回暖后,92年申請調動到國家機關鍛煉,在國家物資部工作,1996年初進入典當行業。
自87年典當行業恢復第一家典當行開始,一直到96年,北京一共才3家典當行,然而到今天,北京已發展有360多家典當行。
20年的典當行業經營管理工作經驗讓郭金山先生成為了一名資深管理人。郭會長強調,這首先得益于黨的培養,讓其在往后的典當行業生涯中充分展現了自信和能力。作為典當行業首屈一指的資深前輩和領軍人物,他見證了典當行業的發展并為持續推動典當行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段時間里,他一方面從事典當業經營,一方面在典當行行業協會工作。郭會長那份對典當的信念以及堅守讓業界人士欽佩,并視為楷模。
郭會長如今已到退休的年紀,但是他依然堅守在典當一線,仍在為典當業服務。他說,人有多大責任就得做多大的事兒,現如今的典當業正面臨重新洗牌的階段,面對對前景充滿迷茫的典當行業使他無法安心頤養天年,在典當業的艱難時期他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從新中國典當行行業復蘇的近30年來,郭會長已經在這個行業20余載,見證了典當行業的發展,可以說跟著近代典當業一起成長,有太多的感情,他堅持與典當業同進退,一直走下去直到打破瓶頸。
承擔責任,不斷創新
談及典當行業的發展,郭會長說,如同這潑墨揮毫的過程,“謀篇布局在先,未來便有條不紊。”對于近20年來典當行業的發展歷程,他說,20年來典當行業的發展實際是思考軌跡的一個轉變,主線是創新,他一直走在行業的前沿,一直在不斷的尋求創新,典當行業第一輛機動車質押就發生在他96年任職的華夏典當行,而在華夏典當行任職的10年間,他經手辦理了3000多輛機動車抵質押放款業務。當然,作為先行者一定會承擔著風險,不被看好,走過很多彎路,但是也正是這些彎路讓我們的目標更加清晰,立場更加堅定。在平淡的話語中,郭會長沒有當時經歷艱辛時的苦悶,反而顯得很輕松,很淡定,我想也正是郭會長這種坦然的心境和不屈服的精神一直帶動著典當行業的發展。
郭會長說,中斷了30余年的大陸典當業,在發展的近20年來,北京典當企業經營的當物從最初的生活必須品服裝、鞋帽到彩電、冰箱,從金銀飾品到珠寶翠鉆,從機動車、數碼產品到房地產、證券股票等個人財產權利,其演變的過程是在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行家指點幫助、沒有行業組織提供培訓的壓力下,典當從業管理者們是在摸索中起步,不斷創新中完善的。
典當最初的業務模式比較單一,主要以民品典當業務為主,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典當業的業務模式和客戶群體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金融證券、法律、心理、房地產、商業零售業等各種知識是典當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因此,典當業雖是最古老的金融,但是各方面都因為注入了創新的元素充滿了現代化,與時代同步。
郭會長說,典當,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行業,一個兼收并蓄的行業。在典當經營中,每一個客戶都可能是一本教科書,每一筆業務都可能暗藏著各種風險。作為典當行業的管理者擁有多大的權利,就必然要承擔著多大的責任。郭會長20余年在經營典當管理的心得:以業務做管理,繃緊每一根神經。自己懂才能管,不斷思考,知人善用,要永遠在創新的過程中尋求個性化的服務。典當是古老的,也是青春的。
新常態 新發展
郭會長對“新常態”做出了自己的解讀,他說“新”就是“有異于舊質”,“常態”就是固有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典當業的“新常態”意味著大陸的典當業進入一個與過去二十年“高速成長期”不同的新階段。這種解讀,來自于新常態經濟下,對典當行業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敏銳洞察;這種解讀,更來自于他作為北京典當行業領航者的破冰決心。他認為,典當行業作為類金融行業,“面對經營環境的全面、持續和深刻的變化,必須重新審視原有的發展戰略,及時調整經營思路,不斷創新業務模式,適時順勢發展。”
郭會長認為典當業新常態表現出四大特征:
第一,隨著近代典當行的快速發展,全國典當企業已有8000多家,而“業務結構點單一”已經成為典當企業的普遍現象,以機動車和房地產抵質押業務為主的典當行,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第二,典當行面臨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擔保公司、以及銀行同質化競爭,將典當行以其短期性、靈活性和手續便利性等特點的優勢弱化。民間等借貸公司涉及機動車和房產抵押業務,這使得典當行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同時小貸公司的優勢是可以信用放貸,客戶只要手續齊全,抵押手續就可以為客戶辦理放款。這些都對典當業構成了重大威脅。
第三,過度依賴于房地產典當業務,典當行業將受到中國房地產的影響,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處于“低迷或疲軟狀態”。房地產全面繁榮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住房普遍短缺的時代已經過去。國家對于房地產的政策調控既不會將房地產“妖魔化”,繼續打壓也不將房地產“工具化”。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利率市場化”等交互作用下,全國典當業的息費收入普遍開始下降,當金余額增速放緩,運營成本卻在不斷增加,使典當房地產業務受到巨大沖擊,房地產典當業務將處于“低迷或疲軟狀態”。
第四,在典當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質客戶稀缺,典當業將面臨重現洗牌,‘大浪淘沙’難免有一批典當企業倒閉在白熱化的競爭中。從2016年上半年實際情況看來,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處于“沒有業務”資金滯流,市場資金不同步的嚴重失衡態勢,甚至已有少許企業處于“停止營業”的狀態。
破,新常態典當困境
新常態下,中國典當行業路在何方?郭會長指出了六條途徑.
第一,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回歸民品業務勢在必行。
過度依賴于房地產典當業務,未來樓市價格劇烈波動可能會對典當業產生影響。當鋪生意起源于民品,但是相比企業資金的大進大出,民品業務在十多年前就基本淡出行業。而隨著近些年消費市場的迅速變化,進入典當的民品早已發生結構性變化。郭會長說:“過去的民品總體上是低質低價,典當企業接手的興趣不大。而現在奢侈品、藝術品、古玩收藏品、黃金首飾、珠寶翡翠的流通量很大。好比前陣子有一位明星出售各種名牌閑置品,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很多人對奢侈品也不在陌生,每年都要買新款,那舊款如何處理?而現在年輕人對于二手奢侈品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有的二手奢侈品甚至成為了收藏品。今后這種消費方式將會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消費潮流。”未來的民品典當,將以奢侈品、藝術品、古玩收藏品、黃金、珠寶為主,而目標人群也是較富裕人群。
第二,緊跟時代,不斷創新業務模式。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新形勢下,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取勝,才能生存。要圍繞現下市場需求和客戶需求,個性化,多樣化創新新的業務模式,以滿足不同市場、不同人群、不同收入客戶的需要。
第三,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個性化服務。
典當企業要由過去的“暴利經營,盲目投資”轉移到依靠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強化內部管理,在原有的業務基礎上增加或塑造定制化服務等,用個性化的服務滿足于不同市場、不用客戶群體的需要。如今是客戶至上的年代,良好的客戶服務是贏得客戶的關鍵,不僅自己會成為老客戶,還會成為典當行的宣傳員,在朋友圈贏得良好的口碑。
第四,抓住新的發展機遇。
比如現下熱勢互聯網+”它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具體表現,是我國適應全球互聯網經濟發展形勢,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互聯網時代給傳統典當行帶來的巨大沖擊,“互聯網+典當”的概念實質是一種思維模式,是對傳統典當行的升級,是典當行業的“破”與“力”,典當企業是否能打破固有思維,能否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尋求到一席之地,這對未來典當行的發展至關重要。
第五,拓寬絕當品的處置渠道。
典當,屬于流通行業,回歸民品業務,如何快速將絕當品變現?通過與電子商務聯通,結合“互聯網+典當”一方面可以快速解決絕當品變現,另一方面,借助集中促銷的推動力,提升典當品牌影響力。目前多家典當行都自建網上絕當品銷售平臺,也有與第三方大型電商公司合作,開展絕當品銷售業務的。還可以通過直播+典當的方式等等。
第六,集成化發展,抱團取暖,資源共享。
眾人拾柴火焰高,結盟集社勢力壯。今年以來,典當業結盟發展的積極性頗高,既有抱團取暖共度時艱之意,更有優勢互補、聯盟共舞之思。抱團發展有利于取長補短、信息靈、反應快、有效的資源共享、實現合作共贏。
結語
創新是典當業永恒的主旋律,在未來,不論是哪種思維和創新業務模式,都將成為打破瓶頸走出傳統經營模式新的出發點。郭會長說,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嘗試,然后經過實踐,得出一定的結論,適合企業發展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