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是誰發明的(宋體字是秦檜發明的別再被謠言騙了)
在網絡上看到不少帖子,說“宋體”字是宋代大奸臣秦檜發明的云云。一些人還說得有鼻子有眼。話外之音,言內之意,大概是講秦檜這廝還是為民族做了貢獻的。
這真有點兒滑天下之大稽——“宋體”字,和秦檜沒半毛錢關系。這種字體,也不屬書法范疇——“宋體”,是一種印刷字體;這個偉大創舉的發明者,是明代的印刷工人。
一
中國的古籍浩若煙海。如果不是秦始皇焚書,可能更為可觀。
在先秦時期,人們就開始抄書,叫“寫本”,也有了“同書異本”的說法。而且,那個時候,人們也已經開始研究書籍不同版本之間的同異。這是最早的版本學。
到了唐代,刻書之風興起。但還是整版刻印。
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就是刻出一個個漢字,然后按文章內容,拼成活版;印完這本書后,用過的字還可以使用。這使制版、印刷速度和質量大幅提升。
畢升的發明,比德國人的活字排版早了四百余年。一百多年后的13世紀,這個技術傳播到了中國的周邊國家。三百年后的15世紀,擴散到了歐洲。
二
在中國,不論是早期的“寫本”,還是唐宋以后的“刻本”,使用的多為楷體字,先秦時期除外。
這是因為——第一,楷體字容易認讀。第二,楷體字易寫易刻。
使用篆隸草行等字體的也有——先秦時期用篆書;草書多用于題詞;行書多用于題跋。清末,還有用甲骨文抄書或刻版的。這些都是個例。
以刻書來說,早時多請楷書名家繕寫,然后再行刻版。例如,五代時期,國子監刻書叫“監本”,延請書法家李鶚、郭嵠繕寫;宋代監本,請書法家趙安仁、張致用、陳元吉、韋宿等繕寫。
三
雖然請書法名家繕寫,但使用字體的范圍其實很窄。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制版前請人繕寫,只是用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這幾個人的書體。秦檜的字,是連屁也聞不著的。
唐代的時候,用王羲之較多;宋代,主要用歐、顏、柳;元代,用趙孟頫多。明代,開始出現宋體,具體情況后面會講到。
除去前面說到的那幾位常被使用的書法大家字體,還被用到的有——東漢的張芝;三國的鐘繇;東晉的王獻之;隋代的智永;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林佶、許翰屏、鄧石如、梁同書、翁方綱、包世臣、何紹基等等。
明代永樂年間,出現了“館閣體”,最初叫“臺閣體”,因館閣和翰林院官吏善寫此體而得名。這是一種僵化的御用書體,隨不同皇帝的喜好,風格亦有變化。明代印本中,有少量采用此字體。
但所有以上印本所采用的字體中,始終沒有秦檜什么事兒。
四
宋代發明活字印刷后,印刷行業突飛猛進地發展。除國子監、經廠等官辦印刷機構,民間印刷作坊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均請書法名家繕寫制版,已無可能。于是出現了坊間培訓工匠刻版的趨勢。
“宋體”是在這個大趨勢下出現的,時間在明代中期。
“宋體”,亦名“匠體”——工匠之體,還叫“硬體”,專指那種非歐非顏非柳非趙的字體。
“宋體”筆畫特點,是豎粗橫細,字形長方。其由專業刻工發明,具體發明人已不可考,但應該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一開始,這種字體,很被文人墨客所看不起。明末汪琬、薛熙刻《明文在.凡例》說:“古本均系能書之士各隨其字體書之,無有所謂宋字也。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
清蒲松齡《聊齋筆記.卷上》亦云:“隆、萬時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刊本有宋體字,蓋昉于此。”
錢泳《履園叢話.藝能》說:“有明中葉,寫書匠改為方筆,非顏非歐,已不成字。”
徐珂《清稗類鈔選.藝術》云:“宋體字者,流俗通用刻書之字體也。蓋北宋時刊本,俱能書之士各隨字體書之。元人刊書,盛仿趙松雪字體。明隆萬時始有書工專為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刻書者皆能寫之。”
五
文人所謂“膚廓字樣”,不外是嫌“宋體”字徒具外形,沒有個性。
其實,作為印刷字體,其功能,在于方便閱讀。一書在手,字跡清晰可辨,閱讀毫不費力,即已達目的,畢竟大部分書籍,并非書法字帖,不必苛求。
問題在于,“宋體”字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刻書的效率,促進了當時出版業的規范化,并為以后的各種印刷字體,如仿宋、楷體、魏體、粗體等等的出現,開辟了廣闊道路,以至于沿用至今。
因此,這件事,堪稱是明代印刷工人的一大發明,是中國印刷和出版史上的偉大創舉。
這個發明和創舉,和那個不招人待見的秦檜,沒半毛錢關系。
六
“宋體”的發明,有其歷史的原因。
明代洪武至弘治期間,刻本多承襲元風,以趙體字為主。
正德至嘉靖年間,刻本才逐漸由趙體轉向“宋體”。這個時期里,刻工制版增多,刻本字形逐漸趨向長方,筆畫亦向橫平豎直發展。
這種變化,與正德時期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發動復古運動,反對當時以八股文為主要內容的科舉考試制度,相應也反對虛浮的“館閣體”有關。
一方面刻本急劇增多,另一方面“館閣體”不受歡迎,刻工們自由度增加,紛紛嘗試自創字體——遂使“宋體”出現并不斷完善。
后來,嘉靖至萬歷年間,李攀龍、王世貞等“后七子”再一次發動復古運動。但由于過份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專從字句形式上模仿古人,也使刻本字體方面,走了一段邯鄲學步、適得其反的彎路。
在萬歷以后,“宋體”字才作為一種獨特的字體完全形成。這種字體,隱約有宋刻本字體的影子,但早已走向宋刻本字體的反面。萬歷以后,印刷業愈加發達,有成千上萬以刻書為業的工人,他們大多屬于寫版、刻字、刷印、裝訂的多面手。
但若要求他們都能寫出宋刻本那樣的歐、顏、柳諸體,幾沒可能。但寫“宋體”字容易得多,只要掌握直粗橫細等基本規律,即可速成。
在某種意義上說,“宋體”字,是明代中后期,印刷產業化發展的必然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