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都城鄴城位于現在哪里(曹魏鄴城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一、古都鄴城
鄴城是中國古代著名都城。公元二世紀至六世紀間,鄴城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自曹操擊敗袁紹,占據鄴城開始,鄴城先后作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
漢魏時期,鄴城的范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帶,以臨漳地區為主,使臨漳有了“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1988年,著名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古都,后來安陽被認定為第七大古都。
曹丕代漢建魏后,以洛陽為京師,長安、譙、許昌、鄴城、洛陽為“五都”,鄴城實際上作為曹魏的陪都,成為了五個國家級中心城市之一。
為什么鄴城在歷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鄴城在曹魏時期是怎樣興起的呢?
二、曹魏時期鄴都的興起
河北北面毗鄰鮮卑、烏桓、匈奴等游牧民族, 人們繼承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傳統,士兵作戰十分勇猛,即所謂的“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 。
在當時,河北的安危,關系到東漢王朝的興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鄴城是河北南部的重要城市,作為冀州的南大門,是太行山的東西樞紐,也是扼守黃河平原,進而西進河洛、南下荊襄的戰略要地。
鄴城的樞紐地位,使之成為三國時期群雄爭奪的核心地帶。
早在初平元年(190年)韓馥為冀州牧時,就以鄴城作為中心。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得冀州后,成為河北地區的霸主,仍駐鄴城。
興平二年(195年)沮授建議袁紹“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
除了意識到天子作為道統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鄴城可以作為都城的重要地位??上У氖?,袁紹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敗袁紹于官渡,接受荀彧的建議,決心繼續北上平定河朔。曹操從北伐伊始,即同步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為圍攻袁尚占據的鄴城做準備。
于建安九年(204年),兵臨鄴城門下,圍攻半年有余并決漳水灌鄴城,最后才艱難攻克,可見鄴城城防之固。
曹操取得鄴城以后,將實際的根據地從許昌遷至鄴城,并試圖以都城規格打造鄴城,以彰顯曹魏勢力的正統地位,開始采取一系列營建措施。
第一,擴大鄴城的行政區劃。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割河內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國所屬的部分縣歸屬魏郡(鄴城所在),加上魏郡原有的十五縣,共二十九縣。
鄴城所在的魏郡成為冀州最大的郡,行政區劃和行政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第二,充實鄴城的人口數量。
由于飽受戰火造成人口減少,曹操開始鼓勵宗室、大族向鄴城移民,經過幾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鄴城有戶數萬,大約有一二十萬人口。
鼎盛時,鄴城所轄人口近四十萬,如此規模的人口在當時是相當密集的,鄴城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北方第一都會。
第三,在鄴城的營建規劃上首次使用中軸線和對稱布局。
鄴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東部建春門與西部金明門之間,以一條東西貫通的大道將鄴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城區,西為禁苑──銅雀園;東為戚里,是王室、貴族的居住區。
這種格局為后世的都城規劃開了先河,后世諸如隋唐長安城、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紫禁城都能看到曹魏鄴城的影子。
三、銅雀臺上的建安文學
曹操在銅雀園西北隅,以城墻為基礎加高修筑三臺: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銅雀臺。三臺儲有大量戰時物資,平時供游覽和檢閱軍馬之用,戰時作為城防要塞。
當時,曹操憑借著優勝的政治地位和卓越的文學素養,對當時的文壇產生強烈的凝聚力,吸引了各地文人前來吟詩作賦。
他們緊密圍繞在曹氏周圍,成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開創了我國文學創作史上的第一個“自覺時代”,為后世留下了“建安風骨”的美譽。
銅雀臺建成后,曹操和他的兒子們登臺游賞,讓他們以之為題作賦。當時曹植僅十余歲,即在銅雀臺上顯示出卓越的才華,創作出了經典名篇《登臺賦》,節選部分以供賞析:
從明后以嬉游兮,登層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闋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臺于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麗兮,瞰云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云天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獲逞。揚仁化于宇宙兮,盡肅恭于上京。
后世流傳的“銅雀春深鎖二喬”便是曲解于此文。銅雀臺沒有鎖住二喬,鄴城卻的確存在一位絕世佳人——甄宓。
曹丕第一次見到甄宓就是在鄴城,曹丕發現了她驚為天人的美貌,那時她還是袁熙的妻子,曹丕知道自己的父親“好人妻”,于是搶先一步下手,娶甄宓為妻,曹操只得望“媳”興嘆。
曹植也同樣驚嘆于嫂嫂的美貌,在《洛神賦》中發揮了肆意的想象: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
四、歷史地理意義
鄴都的建立,是黃河下游平原第一次出現了能夠控制整個黃河流域的中心。
這個中心地位的取得,是漢末以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等各種因素交叉融合而形成的。
也是河北地區地位提高的反映,在黃河流域文明史上是一個標志性的轉折點。
鄴城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治的都城。前文講到,河北毗鄰北方鮮卑、烏桓、匈奴等游牧民族,胡人內遷,胡漢融合,使得鄴城的人口成分發生變化。
鄴都是我國中古時期北方各族與漢民族進行交流、融合的場所,對開放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