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這些年變化多驚人? 那些老玩家才懂的回憶
新一代安卓系統很快就要正式和大家見面了,目前安卓10的前身安卓Q已經向Pixel設備推送了測試版,而安卓Q之中的“Q”到底會是什么甜品,也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算起來,安卓數字版本走到了“10”,而安卓用甜點作為系統代號的傳統,已經傳承了14代。從“Cupcake紙杯蛋糕”到未正式定名的“Q”,14種甜品見證了安卓的成長,也承載了無數老玩家的回憶。
從誕生伊始的iOS的跟隨者,到現今移動互聯網的主力軍,安卓這十多年的變化不可謂不驚人。在安卓10發布的前夕,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安卓的進化之路,談談那些只有安卓老玩家才懂的回憶吧。
安卓曾經的界面你記得嗎
早期安卓系統界面缺乏設計、粗制濫造的情況有目共睹,這和安卓誕生的歷史有著密切關系。追根溯源,安卓的歷史甚至要比iOS更悠久。
在2003年10月,有“安卓之父”之稱的安迪·魯賓(Andy Rubin)創建了安卓科技公司,致力于為用戶研發更聰明的移動設備。2005年,Google收購了安卓公司,而魯迪也成為了Linux內核移動操作系統團隊的領導人——這個Linux內核的移動操作系統就是安卓。從這段歷史來看,安卓的資歷要比iOS更老。
然而,安卓在被Google推向消費市場時,卻是不折不扣的iOS跟隨者。2007年iPhone和iOS橫空出世,全觸屏的設計理念震動了整個業界。
而在iOS公布之前,安卓是以鍵盤機為硬件基準而設計的,iOS面世后,安卓受影響作了大刀闊斧的修改,硬生生將系統改成了觸屏式。在早期的安卓系統當中,甚至部分功能仍需要鍵盤才能實現,第一部推向市場的安卓機HTG G1仍帶有側滑式全鍵盤,就是最好的明證。
此情此景下,安卓界面缺乏設計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你是一名安卓老玩家,相信還會記得早年安卓的每個角落都無比缺乏細節的窘境。例如界面過渡缺乏動畫,菜單滑動缺乏阻尼,就連雙指捏合縮放也會漂移,更別說各種形態不一的圖標、參差不齊的框架布局了。
整個安卓1.X/2.X時代,安卓界面設計并不成體系,為了彌補這點市面上出現了不少重做整個系統界面的第三方ROM,大家熟悉的MIUI也誕生于這個年代。
安卓機要怎么用?十年前的安卓用戶和現今的安卓用戶,給出的答案可能截然不同。原因很簡單,安卓的操作方式在這十年間發生了巨大改變,從最早的全鍵盤、機械按鍵,到四大、三大金剛電容鍵,屏幕虛擬鍵,到全面屏手勢,安卓的用法一直在改變。
前面提到,安卓在最早的時候是為適配全鍵盤手機而設計的,受iPhone影響才改為觸屏系統。在HTC G1上,可以看到觸摸屏和實體鍵盤并存的設計。在最早的安卓當中,系統甚至沒有虛擬鍵盤,輸入文字需要靠實體全鍵盤實現。
在早期的安卓中,普遍可以使用SD卡進行擴容。盡管App默認并不是安裝到SD卡當中,但可以通過系統本身功能,或者App2SD之類的小工具,把App移動到SD卡。對于一些體積較大的App例如游戲,把App移動到SD卡意義還是比較重大的,要知道早期一堆安卓機自帶容量只有4G,SD卡可謂是承擔起了救苦救難的責任。
很多朋友看到這里就會有疑問了,安卓不是一直都可以當U盤用嗎,為什么說U盤模式是時代的眼淚?其實現在安卓能當U盤用,和之前安卓的U盤模式壓根就不是一回事。你有細心觀察的話,應該會知道現在要把安卓當U盤得選擇“MTP模式”,而不是以前的“USB大容量存儲模式”——這才是真正的U盤模式。
兩者有什么區別呢?簡單來說,以前安卓的U盤模式會把安卓機的存儲空間直接掛載到PC系統上,令安卓的存儲空間化身分PC系統中的一個磁盤分區,操作起來和U盤是沒有什么區別的。而現在的MTP模式,并不會把安卓的存儲空間掛載為PC磁盤分區,而只是通過MTP協議來傳輸數據。這兩種設計的用戶體驗,有著巨大差異。
安卓U盤模式下,手機是無法讀取機內文件的,現在安卓已經不再使用這一方案
首先來說說U盤模式的優點。由于直接把存儲空間掛載為PC盤符,所以你可以在PC上隨意瀏覽修改安卓機內的文件,傳輸速度也很快,下載軟件也能直接把東西下載到安卓機當中,不需要下載到本地再復制。但U盤模式帶來的問題也挺影響用戶體驗的,當你把安卓當U盤的時候,安卓系統就讀取不到機內文件了,而且一旦安卓使用的是PC認不出的磁盤格式,例如ext4等,PC就無法讀取安卓的存儲空間。
與之相比,MTP模式兼容性更好,只要PC支持MTP協議,無論安卓使用怎樣的磁盤格式,都可以讀取數據。雖然MTP速度慢,但PC和安卓都能同時操作機內文件,而且也更加安全,PC無法對一些安卓的關鍵數據進行修改。例如PC感染了病毒,病毒就難以通過MTP順藤摸瓜去破壞安卓的文件。當然,MTP的不便之處就是不能直接修改文件,需要先把文件拷貝出來在進行操作。
對于用戶來說,MTP顯然更不容易出問題。因此,性能更強的U盤模式被淘汰也在情理之中了。
手動Trim
安卓機用的是閃存,自然也會遇到閃存變“臟”的情況。簡單來說,閃存需要擦除數據后才能重新寫入,系統中刪除數據時,數據并不會在閃存上被物理刪除。如何讓系統智能地識別“臟”閃存,在數據寫入之前就把閃存清理干凈?所用到的重要技術就是Trim。
在最早,安卓是不支持Trim的,因此安卓機用久了以后,閃存I/O效率會大為下降,卡頓也就油然而生。不過Linux本身是支持Trim命令的,因此通過Lagfix等APP,可以手動發起Trim,或者設置定時Trim,讓安卓恢復流暢。
氣勢如虹走過了這十多年,安卓早已今非昔比。安卓Q已經向公眾推送了測試版,正式版安卓10也將會在今年和大家見面,第15個安卓甜點代號即將出爐。
期盼著最新的安卓Q/安卓10,你是否還記得姜餅、冰淇淋三明治、果凍豆的味道?如果你還塵封著什么關于安卓的記憶,歡迎在評論區和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