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五帝是哪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是:燧人、伏羲、神農(nóng)。那么“五帝”又分別是哪五位呢?
一、五帝的不同說法
1、第一種是按人物的合稱來劃分。
主要是指我國上古時期漢族傳說中的五位氏族部落的首領(lǐng)。這里也分為三種歸類:
(丨)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2)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3)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2、第二種是和按遠古時期漢族神話中的五位天帝來劃分。
(1)中央上帝黃帝
(2)東方上帝青帝(伏羲)
(3)南方上帝赤帝(炎帝)
(4)西方上帝白帝(少昊)
(5)北方上帝黑帝(玄帝)
3、第三種按史料記載劃分。
(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2)庖犧、神農(nóng)、黃帝、堯、舜。(戰(zhàn)國策)
(3)太昊、炎帝、黃帝、伏羲、顓頊。(呂氏春秋)
(4)黃帝、伏羲、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jì))
(5)伏羲、顓頊、帝嚳、堯、舜。(尚書序)
但人們普遍認為的“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二、五帝的傳說
1、黃帝(公元前2717一公元前2599)。
(1)“五帝”之首,傳說是上古華夏部落的首領(lǐng),華夏民族的始祖,被尊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傳說他是少典與附寶的兒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
(2)在遠古神話中,黃帝被稱為中央天帝,是神國中一位最偉大的天神,他長著四張臉,可以看到四面八方。
他是原始社會末期一位英明無比的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在中國的道教里,黃帝又變成為一位煉丹修道的仙界教主。
(3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是當(dāng)時一位部落領(lǐng)袖,他戰(zhàn)敗榆罔,降炎帝,誅殺蚩尤,統(tǒng)一了華夏部落,結(jié)束了戰(zhàn)爭。
黃帝在位期間,率領(lǐng)先民們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計畝設(shè)井,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始制衣冠,營造宮室,制作舟車弓矢,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社會。
黃帝還令伶?zhèn)惗ㄒ袈桑瑐}頡造文字,并與歧伯置《黃帝內(nèi)經(jīng)》開啟了中華民族文明的時代。
2、顓頊。
(1)顓頊?zhǔn)俏覈h古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的兒子窮蟬是虞舜的高祖。
顓頊生于若水之野(蜀地),因輔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陽(開封杞縣高陽鎮(zhèn)),少昊死后,顓頊打敗共工,主政高陽,號稱“高陽氏”。
(2)顓頊在當(dāng)?shù)厝藗冃闹杏泻芨叩耐蛔鸱Q為“高王爺”。傳說顓頊生前懲治黃水怪,死后仍可退水救民。相傳有一天,高王爺顯靈變成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坐在高王廟的臺階上閉目養(yǎng)神。
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滾滾而來,田毀莊淹。洪水流到白發(fā)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從水中鉆出了兩個非人非獸的怪物。
白發(fā)老人一揮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隨后,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廟一帶避免了一場洪水災(zāi)害。
(3)顓頊?zhǔn)且晃挥形闹沃Φ牡弁酢T谖黄陂g創(chuàng)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疆圖界線;他建立統(tǒng)治機構(gòu),制定婚姻,制作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倫理;
針對巫術(shù)盛行之風(fēng),他下令民間禁絕巫教,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后人推戴他為“歷宗”等。
3、帝嚳。
(1)帝嚳,子姓或風(fēng),高辛氏,名俊,生于高辛(商丘睢陽高辛鎮(zhèn)),黃帝的曾孫,中國上古時候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帝嚳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2)帝嚳即帝位后,“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能夠安居樂業(yè)。
三國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圣靈賓,教訖四海,明并日明。”
(3)帝嚳非常喜歡愛音樂,他叫樂師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鐘、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
在音樂起鳴之后,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云集殿堂,翩躚起舞。他們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4)帝嚳又是一位神明的帝王,《史記.五帝本紀(jì)》對他的功績作了綜述:
“高辛聲而神靈,自言其名。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海之,......日月所照,風(fēng)雨所至,莫不從服。”可知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讓民眾誠服的帝王。
4、唐堯(約公元前2377一約公元前2259)。
(|)唐堯,姓伊祁,號放勛,中國上古時候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堯為帝嚳之子。堯出生于丹陵,十三歲受封于陶邑(山東荷澤定陶區(qū))。十五歲輔助兄長摯,改封于唐邑,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
(2)漢民族是農(nóng)耕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nóng)時節(jié)氣十分重視。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歷法,人們就能夠依時按節(jié)氣從事生產(chǎn)活動。
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然后頒布天下,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
(3)堯置諫鼓。堯當(dāng)政后生活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粗布衣。
平時十分注意傾聽百姓的意見,他在門前設(shè)了一張“欲諫之鼓”,不管是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么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后, 立刻接見,認真聽取擊鼓人的意見。
(4)開創(chuàng)禪讓制。相傳堯在位時,四岳大臣推舉舜為繼承人,堯開始對舜進行了三年的考查,才立為繼承人。堯死后,舜繼位,舜也用同樣的辦法,對禹進行治水考驗,后傳位于禹。
禹繼位后,又推伯益為繼承人,這種部落推薦首領(lǐng)的制度,史稱“禪讓制”。
也有說法是禪讓制到禹就停止了,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禪讓制被世襲制取代。
5、虞舜(約公元前2277一一公元前2178)。
(1)虞舜,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謚曰:“舜”,中國上古父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建立了虞國。
(2)相傳舜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親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很友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舜在歷山耕種時,有大象替他耕地,有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的事跡后,認為他有處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
并對他進行多年觀察和考驗,最終選定做他的繼承人,舜登位后,仍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3)舜即帝位后,還廣泛征求四岳等大臣的意見,懲罰奸佞,舉賢任能。一方面,他把共工、獾兜、三苗三人分別流放到北、南、西三方,又在羽山處死了鯀,使得邊疆皆服,民族和睦。
另一方面,他啟用皋陶等二十二位賢人,使其各建奇功,百業(yè)興旺。他還繼承了禪讓制,讓位于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