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的自稱(朕、孤、寡人有什么區別)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古代的君王自稱朕、孤或寡人。當然,這也是古代君王所特有的一種自稱。那么這三種自稱都有著怎樣的區別呢?下面就根據收集的歷史資料來介紹朕、孤、寡人這三種自稱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都自稱朕。而在秦朝之前,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其實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自稱,并沒有什么高貴低賤之分。它只是普通百姓間常用的表達詞而已。每個普通的百姓都可以自稱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歷經十年的時間依次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這時候王的名號已不足以顯其業,嬴政采用三皇五帝的皇與帝二字,乃稱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從這時開始,朕成為了皇帝的專用詞。天下人只有皇帝才能稱朕。
秦始皇之前的君王常自稱孤或寡人。孤是孤獨的孤,與寡人的意思相近,都代表著謙和的意思。古代講究以德治國,寡人即寡德之人,上天將權力和天下交給有德之人。作為君王、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春秋戰國時,孤和寡人也常常用于諸侯國國君的專用第一人稱代詞。《禮記·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弱小的諸侯國君或遭遇危難而喪敗后國君稱孤。
這代表著在先秦時期,實力強大的諸侯稱寡,而弱小的諸侯則稱孤。這也說明孤要比寡人低半截,這也是當時孤和寡人最明顯的區別。
當然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如《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自稱。當年劉邦做漢王時,隋煬帝楊廣當晉王時也都自稱寡人。漢朝時,寡人常常用于諸侯王的稱呼。
東漢末年,天下群雄爭霸,諸侯并立的割據局面出現。稱孤也在這時開始流行了起來。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帝后,都自稱孤而不稱寡人。北魏、北周、隋朝時的諸侯王也常自稱為寡人,而梟雄爾朱榮、高歡等自稱為孤。
小結
古代的君王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乃是天子,而國王只是稱霸一方的諸侯王。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朕成為皇帝的專用第一人稱代詞,而諸侯王則不可以稱朕,而是稱寡人、孤。所以在秦朝以后,寡人或孤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多為稱霸一方的諸侯所用。然而唐朝以后,寡人一詞基本上只能作為皇帝的謙稱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