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的子云是誰(南陽諸葛亮西蜀子云亭出自哪里)
1.子云,是指西漢揚雄。
2.子云亭在歷史上四川有三處,一處是成都揚雄故居的“子云亭”,此亭早已不存,遺址亦眾說紛紜。
3.另一處是修建在郫縣城郊揚雄故鄉友愛鎮的子云亭(此亭為真正的子云亭),清代乾隆年間遷建于揚雄墓側,亭已不存在,只剩下土臺一座。
4.至今猶存的就是綿陽西山景區的子云亭(此亭是綿陽市政府于1987年修建的)。
5.在這個景區內有一大一小、一新一舊兩座子云亭,由此可見綿陽人民崇文尚藝,禮拜先賢的市風和醇厚民情。
6.人物簡介揚雄,字子云,出生于公元前53年西漢蜀郡成都(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西漢官吏、學者、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是繼司馬相如之后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
7.代表作品有《太玄》《法言》《方言》《訓纂篇》等。
8.人物平生揚雄,一作“楊雄”。
9.公元前53年生于成都。
10.其本姓楊,揚雄好奇,特自標新,易姓為揚。
11.揚雄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
12.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
13.家貧,不慕富貴。
14.40歲后,始游京師。
15.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
16.后經蜀人楊莊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游獵,任給事黃門郎。
17.其官職一直很低微,歷成、哀、平“三世不徙官”。
18.年輕的時候,揚雄非常崇拜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外憂內患的漢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但他自認為自己的賦和司馬相如的賦一樣,都是似諷而實勸,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19.因為揚雄的辭賦成就可以媲美于司馬相如,后世將兩人合稱“揚馬”。
20.不過,到了晚年,揚雄對賦又有了新的認識。
21.他首倡“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觀點,指出“辭人賦”有“虛辭爛說,勸百諷一”的弊端,應視其為“雕蟲小技”,壯夫不宜為之”,于是,他轉而研究哲學。
22.揚雄曾師從著名學者嚴君平。
23.嚴君平精通先秦老莊哲學,他所著的《道德指歸》一書,內容博大精深,在探索宇宙方面,體現了較強的哲學思辨性,這對揚雄的影響很大。
24.漢朝政權被王莽篡奪后,政治變得黑暗。
25.身處亂世的揚雄便辭官歸隱,自甘淡泊,潛心著述。
26.他仿照《論語》著《法言》,仿照《易經》著《太玄》,在這兩本書里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觀。
27.揚雄融會儒道兩家思想,創造了一個嚴謹而精細的哲學體系,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28.和此同時,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據唯物主義觀點,對當時流行于世的天人感應、鬼神圖識等宗教迷信思想進行了批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企圖恢復先秦儒學注重理性和道德實踐的精神,對東漢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有較大的影響。
29.而揚雄竟然比擬圣人而創作了《法言》和《太玄》兩部著作,使他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30.人物評價班固《漢書》:“雄之自序云爾。
31.初,雄年四十余,自蜀來至游京師,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奇其文雅,召以為門下史,薦雄待詔,歲余,奏《羽獵賦》,除為郎,給事黃門,和王莽、劉歆并。
32.哀帝之初,又和董賢同官。
33.當成、哀、平間,莽、賢皆為三公,權傾人主,所薦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
34.及莽篡位,談說之士用符命稱功德獲封爵者甚眾,雄復不侯,以耆老久次轉為大夫,恬于勢利乃如是。
35.實好古而樂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為經莫大于《易》,故作《太玄》。
36.傳莫大于《論語》,作《法言》。
37.史篇莫善于《倉頡》,作《訓纂》。
38.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
39.賦莫深于《離騷》,反而廣之。
40.辭莫麗于相如,作四賦。
41.皆斟酌其本,???和放依而馳騁云。
42.用心于內,不求于外,于時人皆曶之。
43.唯劉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譚以為絕倫。
44.”漢書記載《漢書》記載的《揚雄傳》卷八十七下,第五十七下。
45.主要作品在辭賦方面,他最服膺司馬相如,“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漢書·揚雄傳》)。
46.他的《甘泉》、《羽獵》諸賦,就是模擬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其內容為鋪寫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獵之盛,結尾兼寓諷諫之意。
47.其用辭構思亦華麗壯闊,和司馬相如賦相類,所以后世有“揚馬”之稱。
48.辭賦特色揚雄賦寫得比較有特點的是他自述情懷的幾篇作品,如《解嘲》、《逐貧賦》和《酒箴》等。
49.《解嘲》寫他不愿趨炎附勢去作官,而自甘淡泊來寫他的《太玄》。
50.文中揭露了當時朝廷擅權、傾軋的黑暗局面:“當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溝渠。
51.旦握權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
52.并對庸夫充斥、而奇才異行之士不能見容的狀況深表憤慨:“當今縣令不請士,郡守不迎師,群卿不揖客,將相不俯眉。
53.言奇者見疑,行殊者得辟。
54.是以欲談者卷舌而同聲,欲步者擬足而投跡。
55.”可見賦中寄寓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56.這篇賦雖受東方朔《答客難》影響,但縱橫馳說,辭鋒銳利,在思想和藝術上仍表現出它的特點。
57.《逐貧賦》是別具一格的小賦,寫他惆悵失志,“呼貧和語”,質問貧何以老是跟著他。
58.這篇賦發泄了他在貧困生活中的牢騷,多用四字句,構思新穎,筆調詼諧,卻蘊含著一股深沉不平之氣。
59.《酒箴》是一篇詠物賦,內容是說水瓶樸質有用,反而易招損害。
60.酒壺昏昏沉沉,倒“常為國器”,主旨也是抒發內心不平的。
61.另外還仿效屈原楚辭,寫有《反離騷》、《廣騷》和《畔牢愁》等作品。
62.《反離騷》為憑吊屈原而作,對詩人遭遇充滿同情,但又用老、莊思想指責屈原“棄由、聃之所珍兮,摭彭咸之所遺”,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確地評價屈原。
63.《廣騷》、《畔牢愁》今僅存篇目。
64.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
65.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66.另外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看法,把楚辭和漢賦的優劣得失區別開來(《法言·吾子》)。
67.揚雄關于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后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
68.對于后來劉勰、韓愈的文論,頗有影響。
69.揚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70.如《諫不受單于朝書》便是一篇優秀的政論文,筆力勁練,語言樸實,氣勢流暢,說理透辟。
71.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論語》,在文學技巧上繼承了先秦諸子的一些優點,語約義豐,對唐代古文家發生過積極影響,如韓愈“所敬者,司馬遷、揚雄”(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
72.此外,他是“連珠體”的創立人,自他之后,繼作者甚多。
73.倫理啟示揚雄早年極其崇拜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處于崩潰前夕的漢王朝粉飾太平、歌功頌德。
74.故后世有“揚馬”之稱。
75.揚雄晚年對賦有了新的認識,在《法言·吾子》中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76.并認為自己早年的賦和司馬相如的賦一樣,都是似諷而實勸。
77.這種認識對后世關于賦的文學批評有一定的影響。
78.在散文方面,揚雄稱得上是位模仿大師。
79.如他模擬《易經》作《太玄》,模擬《論語》作《法言》等。
80.后來揚雄主張一切言論應以“五經”為準,以為“辭賦非賢人君子詩賦之正”,鄙薄辭賦,謂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玄學。
81.如在《法言》中,他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征圣,以儒家著作為典范,這對劉勰的《文心雕龍》頗有影響。
82.揚雄還著有語言學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漢語言的重要資料。
83.《隋書·經籍志》有《揚雄集》5卷,已散佚。
84.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85.今人張震澤校注有《揚雄集校注》。
86.在所著的《太玄》中,揚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根源的學說,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并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
87.在社會倫理方面,批判老莊“絕仁棄義”的觀點,重視儒家學說,認為“人之性的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事》)。
88.正統儒學揚雄批判神學經學,為的是能夠恢復孔子的正統儒學。
89.在揚雄看來,孔丘是最大的圣人,孔丘的經典是最主要的經典。
90.他說:舍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
91.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又說:山之蹊,不可勝由矣。
92.向墻之戶,不可勝入矣。
93.曰:惡由入·曰:孔氏。
94.孔氏者,戶也。
95.因此,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96.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
97.他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綱紀夷貉,或入于沱,或淪于漢。
98.但是,揚雄認為自孔子死后,孔子圣道的發展和傳播卻由于“塞路者”的干擾而受到了阻礙。
99.在古時有楊墨塞路,當時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
100.后之塞路者有矣,竊自比孟子。
101.這里所說的“后之塞路者”就是指漢代的欲仇(售)偽而假真、羊質而五虎皮、學也為利的虛偽、煩瑣荒誕的官方正統經學。
102.因此,揚雄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孔子儒學能在漢代健康發展開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