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代表什么傳統
一、小年來歷:
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是在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四,又稱為“小年”。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傳說中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要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百姓覺得要敬重灶王才有了祭灶這一風俗,來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二、風俗
1、貼灶神畫像
小年這天,也是傳統意義上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這一天人們不僅會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點等,也會把舊的灶神畫像換下來,貼上家家戶戶“請”回來的一幀新灶王像。
2、剪窗花
小年通常是在為過春節做準備,而剪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剪紙品種之一,小年的窗花內容有喜鵲登梅、獅子滾繡球、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等。
3、掃塵土
過小年意味著離過春節不遠了,小年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徹底打掃室內衛生,俗稱為掃塵。而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為迎接新年做好充分準備。
4、婚嫁
民間認為過了臘月二十三后,諸神都上了天,所以百無禁忌。婚假這類事不用特意選日子,這種稱為趕亂婚,因此從小年到農歷年底,會有很多人舉行結婚典禮。
小年禁忌:
一、女不祭灶
民間有俗語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時候不能出門賞月,而女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不要參與祭灶。
二、祭灶全家到
民間俗語說: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意思是出門在外的人,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準備祭灶過年。
三、小年禁忌殺生
有部分農村地方禁忌,臘月二十三這天是傳統小年,小年這天不要殺生,不要屠宰,動物也是生靈,別在小年里動了煞氣。
四、饅頭不送人
地方習俗,小年里蒸的饅頭不要送人,民間認為,小年蒸的饅頭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適宜送人。
五、小年禁忌搗蒜
地方風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搗蒜,據老輩人講,如果小年里搗蒜,會將新年里的`運氣搗跑了。
六、小年不借東西
在有些地方農村,忌諱小年這天別人來借東西,也忌諱去別人家借東西,因為小年和大年初一一樣重要,借與被借,都有不好的寓意。
七、小年忌諱討債
民間認為,小年這天不能討債,否則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討債的路上的寓意。
八、小年禁忌賒欠
民間認為,小年出門買東西不能賒欠,也不要賒欠給別人,意思有小年賒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小年代表什么傳統2
小年是什么日子
如今的局面,是小年在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并存。北方大部分地區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但在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稱作小歲的習俗,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義上的小年,時間定在臘月二十四。清代乾隆之后,民間也仿效皇家習慣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小年祭灶是什么意思
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小年有什么講究和禁忌
一般來說,小年祭灶是晚上最合適的。在這一天,祭灶時會供奉香臘刀頭和糖果糕點,還要換一副新的灶王爺畫像。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帶來好的運氣。
小年代表什么傳統3
小年的習俗是什么
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灶君,在夏朝就已成為民間尊崇的大神。四書之一的《論語》記錄了孔夫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對話。先秦時,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古代祭禮之一。祭祀時,立尸以代死者受祭。尸由臣下或死者晚輩充任。“迎尸”指迎接象征死者神靈而受祭的人)等等。
為何灶王爺在民間那么受重視?以至于祭灶成為迎接新春第一祭?那就要先從灶王爺的出身來歷講起了。灶神,民間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灶王菩薩等。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尊其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上天賞罰。祭灶儀式很簡單,在灶王爺神像前供上麥芽糖制的糖瓜或關東糖,意在讓灶王爺把嘴粘住,以免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亂說亂奏。
還要燒些紙錢,意為送灶王爺上天路上用的盤纏。另外要給灶王的坐騎準備一桶水和一些草料,供他喂馬之用。祭祀時念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七日后,也就是除夕,家家再燃香燭,擺上供品,把新買來的灶神像貼在灶上神龕里,上面寫著“保佑”二字,兩邊貼對聯,有的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有的寫“油鹽深似海,米面積如山”。這就是把送走的“灶神”又請回來了,俗稱“迎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
老百姓從小年舉行完祭灶,便進入了迎接新年的倒計時,緊鑼密鼓地為過個紅火的春節做著各種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為了除舊迎新,送灶前后,各家各戶都要打掃衛生。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的傳統。室外屋內,房前屋后,要徹底進行打掃,干干凈凈迎新春。為何要在小年前后掃塵呢?一來“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二來因為有“臘月不掃塵,來年招瘟神”的說法。另外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
在小年這天,人們還習慣吃灶糖,所謂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必須用菜刀劈開才能吃,質料很重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