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為什么不承認上甘嶺戰役(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點擊上方關注我。
——論洗刷百年國恥的抗美援朝戰爭(五)
陳 輝
背 景:上甘嶺戰役是朝鮮戰爭后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英文稱為Battle of Triangle Hill。戰役由美國第9軍發動,以爭奪朝鮮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的控制權為主,屬于“聯合國軍”金化攻勢(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分。此役前后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雙方傷亡3萬多人。此戰,在中美兩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朝鮮五圣山的南面,有個小山村叫上甘嶺。在上甘嶺的兩側有兩個小山頭,右邊是597.9高地,左邊是537.7高地北山,這兩個山頭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里。
美軍第8集團軍總司令范佛里特原計劃使用兩個營的兵力,用5天時間,傷亡200人就可以拿下上甘嶺。
美軍“攤牌行動”
結果呢?戰爭持續了43天,在這3.7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雙方投入10萬大軍,以美利堅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兵力6萬余人,志愿軍投入兵力43000余人,戰斗規模發展成戰役規模。
這樣的兵力密度是近代戰爭史上前所未有。整個朝鮮戰爭的兵力動員規模足以列入近代史上四大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德法戰爭、日俄戰爭。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朝鮮戰爭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它三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罕見的。
上甘嶺戰役后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
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愿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
彈藥的消耗驚心動魄,“聯合國軍”向上甘嶺兩個小小山頭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最多的一天高達30 萬發炮彈,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76枚。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北非登陸后的一個月中,創造了8萬發的紀錄,以日計算的話,每天只有2萬發,這還是在全線15000公里戰線上的事。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為了攻占硫璜島,使用火力最激烈的那天,也只有3萬發。志愿軍先后發射40萬發,在單位火力密度上也創造了自己作戰的最高紀錄。“聯合國軍”叫喊:“打炮像下雨,連小石頭也躲不過”。表面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巖石的山頭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
同兩個密度相聯系的是兵員的傷亡。上甘嶺戰役,志愿軍先后打退敵人900次的進攻,“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志愿軍傷亡11529人。從這次戰役來看,“聯合國軍”傷亡率為40%以上,志愿軍傷亡率為 20%以上?!奥摵蠂姟眰雎屎腿掌骄鶄鰯?,對美國來說,確實是個可怕的數字,過去美國人認為他們在戰爭中最高傷亡率是硫璜島戰役,也只有32.6%。炮火紛飛,血肉橫飛,在上甘嶺戰役中司空見慣。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美第8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通過美聯社駐漢城記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勢開始了(指上甘嶺攻勢)。半個小時后,美第8集團軍第7師和配屬的韓2師的16個炮兵營的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597.9和537.7兩個僅有3.7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域,發射炮彈30余萬發,投炸彈500枚,平均每秒落彈6發,我軍表面工事幾乎全部被毀。
11月25日,“聯合國軍”已無力再進攻,其“金化攻勢”被我軍徹底粉碎。
11月26日,15軍司令部發布上甘嶺戰役戰績公報:“在43天的戰斗中。我打退敵排以上進攻900余次,與敵進行大規模爭奪戰29次,以11529人的傷亡代價,斃、傷、俘敵25498人,擊落擊傷敵機300架,擊毀敵坦克40輛,大口徑炮61門,使敵所謂‘一年來最大的攻勢’,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美國軍事院校收入教科書的唯一中國戰例,就是上甘嶺戰役。美國軍事院校在選擇中國軍隊課題時,把上甘嶺戰役和雷鋒現象作為兩項重要內容:上甘嶺防線,為什么突不破?雷鋒是一名士兵,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力?他們認為,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國軍隊。
1952年11月6日,美第八集團軍新聞發言人向新聞記者坦言:“美軍在三角形山(即597.9高地)確實失敗了?!边@一天,剛巧是美國新當選的總統艾森豪威爾正式就職的日子,朝鮮戰爭巨大的傷亡才使得美國民眾將競選口號是結束朝鮮戰爭的艾森豪威爾選為新總統,希望這位在二戰中曾指揮過諾曼底登陸的前陸軍五星上將盡早結束這場噩夢般的戰爭。
“聯合國軍”第二任總司令李奇微評述:“傷心嶺”上的戰斗也許是迄今為止最為殘酷、最為緊張的戰斗。這些戰斗需要我們消耗極大的體力,需要我們具有無限的耐心和勇氣。步兵像印第安人那樣作戰,他們在山坡上匍匐前進,吃力地拖帶著自己的步槍、彈藥以及迫擊炮彈。有時,他們還被迫抵近敵人進行爆破,迫使敵人鉆出地下工事。敵人以東方人所特有的頑強精神,奮力加固他們在山上的工事。有時他們依靠人力來挖掘從山下的反斜面一直通到正斜面的坑道,以便在遭到空襲和炮擊時能撤離正斜面陣地,躲進空襲火力或重型榴彈炮火力難以打擊的反斜面工事內。敵人構筑的坑道有時長達3000英尺。這樣,他們既能迅速躲避轟炸,又能很快向前運動抗擊地面進攻。鐵三角一帶的高地,范弗里特預計以200人為代價,可在5天內實現目標。但第10軍從10月14日發起進攻,在共產黨猛烈抵抗下苦戰了好多個星期,使美國和南朝鮮付出了8000人的代價。
批準范弗里特舉行“金化攻勢”的“聯合國軍”最后一任總司令克拉克哀嘆:“金化攻勢”發展成爲一場殘忍的挽回面子的惡性賭博,我們死傷的人數在8000以上,大部分爲大韓民國之官兵,得不償失,我認爲這次作戰是失敗的。三角(上甘嶺)的猛烈戰爭,在競選總統高潮時變成了頭條新聞,它使韓戰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戰爭”。
板門店談判桌上,美國人從叫喊:“讓槍炮說話”,又回到了叫人說話。
范弗里特畢業于美國西點軍校,在“二戰”歐洲戰場上是頗有建樹的將軍,但是在朝鮮戰爭中因為上甘嶺戰役的慘敗,于兩個月后的1953年2月被解除職務,勒令退役,就這樣從歷史舞臺上消失。從此,范弗里特郁郁終生。
《韓國戰爭史》認為此役時間之長,戰斗之殘酷,傷亡之慘重,史無前例。并寫到:“中共十五軍防御意志堅定,因此,三角形山戰斗始終沒有進展,反而使敵人因打了漂亮仗而自豪。”
上甘嶺被“聯合國軍”官兵稱之為“傷心嶺”。
1964年6月7日,黃鎮將軍與法國總統戴高樂(右)
1972年8月,一個塞納河畔的月夜。巴黎市郊納伊區城堡街的中國駐法大使官邸里,黃鎮與乘夜潛行官邸的美國駐法使館武官沃爾特斯將軍晤面,商談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的細節部分。談完正事,兩人便輕松地閑聊起來。沃爾特斯點上一支雪茄,很敬重地對黃鎮說:“大使先生,我聽說您也曾是個將軍?!?/p>
黃鎮笑道:“您知道上甘嶺嗎?”
“哦,當然,我1951年到過朝鮮,美國軍人都知道我們在那個三角形山付出了太大的代價。”
曾是志愿軍第十五軍前身九縱第一任政治委員的黃鎮很得意,說:“那就是我的部隊打的。”
沃爾特斯驚圓了他那灰藍的眸子,望著比他整整低一個頭的中國外交家:“是這樣?”
黃鎮說:“你們的裝備很好,但我們人的素質比你們強,所以把你們打敗了?!?/p>
沃爾特斯坦率地點點頭,承認說:“在朝鮮時我們就已經意識到了,中國的志愿軍是我們美國兩次世界大戰以來所碰到的最強硬的對手?!薄暗牵蠖嗝绹瞬辉刚務撋细蕩X。好萊塢制作了一大批反映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的軍事題材影片,卻避而不談朝鮮戰爭,尤其是上甘嶺一戰?!蔽譅柼厮谷缡钦f。
上甘嶺戰役成為世界軍事家關注的軍事課題。有資料可查,目前世界上有近40個國家的軍事學者們,潛心研究過上甘嶺戰役。
本作品版權歸“晨暉軍事”所有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