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
發布時間:2025-10-26 08:55:05
?
閱讀量:3次
?
來源:互聯網
網友提問: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
優質回答: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張學良、楊虎城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陜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那么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是什么呢?下面隨我們的小編一起來了解了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1
西安事變是指1936年12月12日,中國國民黨軍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以抗日救亡、團結抗戰的名義軟禁蔣介石的事件。西安事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標志著國共兩黨團結抗日的開端
西安事變使得國共兩黨重新達成了團結,實現了黨內和黨間的一致,為中國共產黨參與全面抗日戰爭奠定了基礎。蔣介石經過此事也明確了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的重要性,從而頒布了抗戰建國綱領,開啟了全面抗戰的序幕。
西安事變是指1936年12月12日,中國國民黨軍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以抗日救亡、團結抗戰的名義軟禁蔣介石的事件。西安事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標志著國共兩黨團結抗日的開端
西安事變使得國共兩黨重新達成了團結,實現了黨內和黨間的一致,為中國共產黨參與全面抗日戰爭奠定了基礎。蔣介石經過此事也明確了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的重要性,從而頒布了抗戰建國綱領,開啟了全面抗戰的序幕。
2.推動了國共合作的發展
西安事變為國共兩黨提供了合作的機會,兩黨開始共同對抗日本侵略,實現了民族團結。此后,兩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聯合政府,共同推進抗戰進程,使得國共合作得以進一步發展,為中國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最主要的是這條:改變了國共雙方的政治態勢
西安事變之后,中國共產黨在全國政治上的地位大大提升,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擴大影響力。同時,國民黨也不得不對共產黨的力量重新認識,不再將共產黨視為威脅,開始正視共產黨的作用,這為國共合作打下了基礎.。
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2
1936年12月,蔣介石到西安,威逼張學良、楊虎城執行剿共計劃。張楊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都遭到無禮訓斥,他們于12日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者的陰謀,促進了中共中央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已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
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3
西安事變的原因
在全國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張學良、楊虎城與紅軍停戰。蔣介石到西安督促張、楊進攻陜北紅軍,張、楊苦勸蔣介石聯共抗日未果
西安事變的經過
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簽訂六項協議,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12月25日,蔣介石最后獲得釋放,事件得以和平解決,張學良陪蔣介石夫婦回到洛陽,后轉飛南京。
張學良:12月26日,到南京后,張學良不幸被扣,由大陸到臺灣,失去了自由。
楊虎城: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
軍隊:東北軍被分拆瓦解,十七路軍被取消。
西安事變的意義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張楊兩發動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時就建議:根據我兩年來的觀察,蔣可能抗日,他錯在先安內后攘外,你們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勸,內外夾攻,定能扭轉過來。當張楊起事時明確表示:捉了(蔣)之后,只要他答應抗戰,我們還擁護他作領袖。
但是東北軍、十七路軍內部對如何處置蔣介石議論紛紛,統一內部思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成為階下囚的蔣介石看到如內戰再起,他難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轟濫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的討伐。事變的成功發動使他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優質回答: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張學良、楊虎城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陜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那么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是什么呢?下面隨我們的小編一起來了解了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1
西安事變是指1936年12月12日,中國國民黨軍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以抗日救亡、團結抗戰的名義軟禁蔣介石的事件。西安事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標志著國共兩黨團結抗日的開端
西安事變使得國共兩黨重新達成了團結,實現了黨內和黨間的一致,為中國共產黨參與全面抗日戰爭奠定了基礎。蔣介石經過此事也明確了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的重要性,從而頒布了抗戰建國綱領,開啟了全面抗戰的序幕。
西安事變是指1936年12月12日,中國國民黨軍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以抗日救亡、團結抗戰的名義軟禁蔣介石的事件。西安事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標志著國共兩黨團結抗日的開端
西安事變使得國共兩黨重新達成了團結,實現了黨內和黨間的一致,為中國共產黨參與全面抗日戰爭奠定了基礎。蔣介石經過此事也明確了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的重要性,從而頒布了抗戰建國綱領,開啟了全面抗戰的序幕。
2.推動了國共合作的發展
西安事變為國共兩黨提供了合作的機會,兩黨開始共同對抗日本侵略,實現了民族團結。此后,兩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聯合政府,共同推進抗戰進程,使得國共合作得以進一步發展,為中國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最主要的是這條:改變了國共雙方的政治態勢
西安事變之后,中國共產黨在全國政治上的地位大大提升,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擴大影響力。同時,國民黨也不得不對共產黨的力量重新認識,不再將共產黨視為威脅,開始正視共產黨的作用,這為國共合作打下了基礎.。
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2
1936年12月,蔣介石到西安,威逼張學良、楊虎城執行剿共計劃。張楊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都遭到無禮訓斥,他們于12日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者的陰謀,促進了中共中央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已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
西安事變的時間和意義3
西安事變的原因
在全國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張學良、楊虎城與紅軍停戰。蔣介石到西安督促張、楊進攻陜北紅軍,張、楊苦勸蔣介石聯共抗日未果
西安事變的經過
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簽訂六項協議,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12月25日,蔣介石最后獲得釋放,事件得以和平解決,張學良陪蔣介石夫婦回到洛陽,后轉飛南京。
張學良:12月26日,到南京后,張學良不幸被扣,由大陸到臺灣,失去了自由。
楊虎城: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
軍隊:東北軍被分拆瓦解,十七路軍被取消。
西安事變的意義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張楊兩發動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時就建議:根據我兩年來的觀察,蔣可能抗日,他錯在先安內后攘外,你們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勸,內外夾攻,定能扭轉過來。當張楊起事時明確表示:捉了(蔣)之后,只要他答應抗戰,我們還擁護他作領袖。
但是東北軍、十七路軍內部對如何處置蔣介石議論紛紛,統一內部思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成為階下囚的蔣介石看到如內戰再起,他難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轟濫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的討伐。事變的成功發動使他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