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天工開物一書都收錄了哪些內容)
最近,央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活了,第一期的《尚書》很經典,第二期的《天工開物》照樣很精彩,還有人說宋應星應該保留明朝的發(fā)型,而不是清朝大辮子,這種問題今天我們不討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走進明末清初的牛人科學家宋應星。
宋應星(1587-1666),字長庚,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今江西省奉新縣)人,明末清初著名科學家。
“開物”一詞源于“開物成務”,出自《易·系辭上》,指通曉萬物之理,得以辦好各種事情。開物成務一直是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發(fā)展了“開物”的思想,認為“開物”指人開發(fā)萬物,即是通過人的努力奮斗使萬物升值,也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xiàn)。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由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yè)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開物》中的內容首先在17世紀開始逐漸傳入日本。公元1694年,日本本草學家見原益軒(1630―1714)在《花譜》和公元1704年成書的《菜譜》二書的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天工開物》,這是日本提到《天工開物》的最早文字記載。
公元1771年,日本書商柏原屋佐兵衛(wèi)(即菅王堂主人,發(fā)行了刻本《天工開物》,這是《天工開物》在日本的第一個翻刻本,也是第一個外國刻本。實學派學者佐藤信淵依據(jù)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思想提出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
《天工開物》在民國時才被中國人廣泛知道。它在清朝只在清初被刊刻過一版,隨后在四庫全書文字獄運動中被燒毀,現(xiàn)存2本,都是民國學者從日本找回。唯一一本在中國的明末版本,是建國后李慶城先生捐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