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是誰提出的(簡述關于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在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上兩人思想截然不同。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出 “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孟子認為水永遠向低處流,人如水一樣,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惻隱之心,比如我們看到老弱病殘的人遇到困難,本能地就會產生同情心一樣。
再比如:如果有一個小孩突然不小心掉進了河里,如果我們正好在附近看到這個場景,大家想想看,在小孩掉下去的那一瞬間,大家會做出什么反應?
肯定是搶救、呼救、焦慮等等,這是一種本能的內心反應。
至于為什么現實社會中有那么多惡行,孟子認為是因為人原本的善性被埋沒了而已。故孟子主張通過不斷地修為,讓人本有的善性彰顯出來。
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不是偽裝,而是人為的意思。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而人性所表現出來的善是靠后天人為的學習和教化。
人的本性就是“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人天生的喜好利益、追求聲色、貪圖享樂,由此而生出貪戀、忌妒、搶奪等惡的行為。
荀子認為,只有通過各種禮制、禮法"化性起偽",教化人性,則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
但是,人性真的就是非善即惡這么簡單嗎?
如果每個人生來就是善的,為什么有些人會變成作惡的壞人呢?如果是被塵世的邪惡染濁了,那么初始的邪惡又是從哪來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認定每個人生來就是惡的,那為什么人會有惻隱之心,為什么看見別人家的孩子掉河里會呼救?釋迦為什么看見人類的痛苦會生起同體大輩之心?
不過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他們都主張通過“仁、義、禮、智、信”的教化,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推崇儒家“仁”的核心思想。
針對孟子提出的性善論,同時期的思想家告子提出無善無惡的人性論觀點。
告子在《孟子·告子上》里說:“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p>
告子說:“人性好比湍急的流水,從東方開了缺口就朝著東方流,從西方開了缺口就朝著西方流。人性是沒有善與不善一說的,正同水的流向不穩定一樣?!?/p>
換句話說,人性如水一樣,朝善的方向引導,人就向善,朝惡的方向引導,人就向惡。我們聽過這樣一句話:“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贝蟾啪褪沁@個道理。
《春秋傳》的作者北宋學者胡安國說:“善惡不足以言性。”其觀點和告子的人性無善無不善有共通之處。
人性是屬于自然屬性,而善惡是居于道德標準的一種評判,是一種社會屬性;人性是客觀的,善惡是主觀的;人性是本自具足的,而善惡是由外物引起的,是后天六根對六塵產生欲念時而表現出的行為;人性是恒久的,善惡是會變的。
善惡是人在社會里在被社會化過程中的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形式。
人的善惡行為是會變化的,比如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在不同時空點所表現出的善惡行為會不一樣,有時候表現出善,有時候表現出惡,你能說這個人本性是善還是惡嗎?
人對善惡的評判標準是有社會性和主觀性的。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推翻暴元,反腐倡廉,澄清吏治,恢復中華,在經濟、文化、政治、社會風氣等方面各作出一系列舉措,使經濟有所改善,政治風氣煥然一新。
這對于老百姓來說他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行為是善的,而對于被他殺的人來說,他的行為是惡的,那又如何來判定他本性是善還是惡?
孔子不說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而是說:“性相近,習相遠?!比吮咀跃咦愕男圆畈欢啵憩F出來的行為習慣就有很大差別。這和人們說的人有三性:人性、獸性、神性差不多。
當一個人對一件事表現出的獸性多一點,做出的是惡行,神性多一點就做出的是善行。
按照佛家的思想,人的本性(即自性)是空的,不存在善、惡、美、丑。人的行為有善惡是因為心被塵世的現象迷惑生出妄念了,這時人的本性是被遮蔽了的,這時如果是獸性表現出來的越多,惡行就越多。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崩_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生出惡行是因為被現象界的一切迷惑了,而非本性的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