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懂車人物說 車衣裳崔勛 “變”讓企業走得更遠
全球汽車改色膜20多年前就已起步,創造的財富價值席卷整個歐洲。而中國的汽車改色膜市場,隨著整體汽車保有量和人民對生活要求不斷提升,在10多年前也跟隨世界腳步引進,短短幾年迅速在中國興起。
崔勛與他的“車衣裳”,正是這波改色膜浪潮中的先行者,更是為數不多能在市場一波波淘汰賽中的“剩”利者。那他是如何在殘酷的市場中生存下來,并一直保持改色膜行業中的領頭羊地位?
聊天中,崔勛告訴只懂車一個字秘訣:變!!!
車衣裳品牌創始人崔勛接受只懂車采訪
第一變:大膽站在風口上
創業以來,崔勛的潤滑油代理生意常駐于北京這個政治中心,10年的經營練就了他對政策有相當的敏銳度。2008年10月,交通管理部門頒布新的管理制度,其中對汽車改色方面的規定進行調整,允許私家車以報備登記方式對車輛進行改色。
崔勛從新政策中嗅到了商機,但當時國內改色膜生產和貼膜技術匱乏,他通過國外網站的資料搜集,聯系上德國的專業貼膜技術公司INTAX,在他們的介紹下認識了比利時車身膜生產廠家MACtac(麥可貼),經過大約1個月溝通及前往韓國學習,最終成功簽下中國的代理權。
此外還簽約INTAX公司,傳授標準施工技術,完美的將產品和技術結合在一起,從而將“車身貼膜改色”這一概念在國內推廣開來,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屬于車衣裳的施工技術標準。
崔勛回想當年的經歷表示:“盡管改色膜是比較個性化的,比較小眾的項目,但隨著政策的放寬及憑借產品優勢,車衣裳成立不到1年,已經擁有多家門店,服務覆蓋浙江、沈陽等全國多個城市。”
尚小磊就是其中的一名代理商,并且在鄭州擁有自己的門店,他回憶道,在當時價格比現在還高,車主對改色膜這種新品仍非常感興趣并接受嘗試,最高峰一個門店單月裝車40多臺,在當時那是令人羨慕的數量。
他說道,能有這么好的成績,除了因為車衣裳是國內首批引進改色膜項目的品牌,還有就是車衣裳的運營理念和售后服務。車衣裳在銷售產品基礎上,一直是品牌先行;售后方面,品牌為門店提供培訓課程及技術支持,這些做法都令門店在經營、推廣上非常輕松。
第二變:市場在變,商業模式也要變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市場總會有興衰,當一種商業模式經歷了摸索、發展、興旺后,必然會有新的模式涌現取代。
車衣裳過去的10多年,從品牌建立、代理,再到門店拓展,一直沿用汽車后市場層級代理模式,打拼市場依靠的也是產品+價格這種刺刀見血的傳統方式,市場其實已經厭倦。
崔勛在品牌運營過程中,從合作方不斷收到反饋聲音,門店需要的不再是以往簡單的拿貨賣貨,長期的倒賣賺取差價,也只會讓門店更加單純的追逐利益,對品牌毫無忠誠度可言。面對這種種的問題,崔勛知道車衣裳已經遇到經營上的瓶頸。
他決定痛定思痛,從去年年初開始,放下手頭所有工作,親身下去走訪市場,走遍全國的各級代理、門店,細心聆聽想法建議。從中出,終端門店需要的是歸宿感,就像自家生意一樣。作為品牌廠家,需要的是門店的忠誠度。
為了滿足兩方面的需求,車衣裳決定從貨源出品到技術培訓、售后等全鏈條著手,通過市場規范化理念,形成成熟的整店輸出模式,給予門店全面深度支持,不僅能讓門店高度參與,還有品牌方全程保駕護航。
車衣裳大刀闊斧的內部改革,也風傳到中威智投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麗華,雙方首次見面詳談,發現大家無論是想法、模式及目標,完全是不謀而合。經過后續多次的反復溝通,最終在2020年12月,車衣裳和中威車飾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備忘,車衣裳正式開啟“工廠制造+平臺+終端門店”的全新運營模式。
未來之變:與國家一起變
在完成自身運營模式的華麗轉身后,崔勛并沒有停下“變”的腳步。他發現,近幾年國內優秀的車膜生產廠家不斷涌現,無論在性價比、利潤等各方面,中國制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整體市場在加速淘汰進口產品。
2016年,趁著國家各產業的雄起,崔勛決心緊跟市場的腳步,對車衣裳進行全面改革,為摘掉“國外代理”的標簽,包括生產原材料、生產工藝標準、貼膜技術等,逐步轉型至“國產化”隊列中。
自從車衣裳“國產化”之后,門店裝車數據每月不斷增長,據估算,2015年及之前每月裝車量7-8千臺,現在已翻10倍以上,每月可達8-10萬臺。
只懂車點評
變,是企業發展永恒的定律。
百度、小米造車、華為涉足智能駕駛領域,這些企業無一不是在求變,但變的時機才是要點,要敢于在對的時間踏出變革步伐,除了膽量還需要準確的判斷力。
崔勛作為車衣裳的領軍人,08年轉做改色膜,經營10多年后大力改革企業運營模式,最近還與抖音網紅“學好姐姐”進行聯合營銷,攜手登場“雅森展”,播放量超1000萬,這種種的變革都踩在了市場的節點上。
特別是國產化這一“變”,在剛經歷過新冠疫情及中美博弈之后,中國制造已經讓更多的企業站得更高,走得更遠,崔勛的求變讓車衣裳無形中已經搭上了這趟時代的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