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專訪華夏典當楊永:典當行,再也不能高高在上
提起典當行,人們總會想起影視劇中的情形:黑漆大門前掛著大大的“當”字牌匾;昏暗的大廳里,木質柜臺高高在上,來典當的人要雙手托舉才能把抵押品遞進窗口;戴著瓜皮帽的朝奉(當鋪店員)在柜臺內站著,居高臨下地接過抵押品仔細打量一番,又瞥一眼柜臺外的人,故意把價格壓得很低。所以有人會把典當行與“剝削”、“欺壓”這樣的詞聯系到一起。
近些年來,走在北京街頭,曾經銷聲匿跡的典當行又隨處可見了。8月23日下午,環球人物雜志記者探訪了北京幾家知名典當行。這些店面大多延續了古色古香的裝修風格,雕花的窗口欄桿、實木材質的商品展示架臺都充滿古老韻味。與想象中不同的是,寬敞明亮的大廳里,翡翠玉石、名包名表琳瑯滿目,店員一律西裝革履,熱情招待每一位顧客……盡管是炎炎夏日,典當行里門庭若市,來當的、來贖的、來逛的人都有。
為了深入了解行業情況,記者采訪了北京典當行業協會會長楊永。在他看來,曾經略顯神秘的典當業,在現代社會已經被烙上了新印記。
古老行當再度興旺
所謂典當,是一種通過質押(抵押)財產取得當金,然后在一定期限內支付息費,贖回當品的行為。據楊永介紹,中國的典當業已有1800年歷史,最初是以慈善機構的形式出現在寺院,一開始由寺院直接向窮人施舍錢財,后來演變成人們通過抵押物品來借錢,等有錢之后再來贖物,并逐漸從無償典當發展到收取息費。“先有典當,后有票號,再有錢莊。”這是學界對舊時代金融業發展過程的清晰描述。可以說,典當行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金融機構,它孕育了近現代的金融業。
1949年后,典當業一度被政府取締。直到1987年,四川成都華茂典當行誕生,標志著典當業在我國重新開始發展。之后20多年中,典當行在全國各地相繼出現,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到2013年,全國典當行已近7000家。
據專業人士介紹,柜臺典當師負責對當品的鑒定和估價。和過去柜臺朝奉相似,典當師都是科班出身,必須接受長時間的培訓才可以正式上崗,一般從業一兩年后才具備初級業務能力,三五年后初步成熟,5年以上才能算基本成熟。
在北京朝陽區金臺路附近的一家典當行里,記者拿出自己的手機,遞給柜臺內的典當師。在仔細詢問了手機購買時間和地點后,典當師檢查了手機外觀,查詢了生產批號。5分鐘后,這位師傅告訴記者:“這個手機能當1500塊錢,您要是帶了身份證和手機購買票據,馬上就能簽合同拿當金。”?他還介紹說,當期一般是1—3個月,在此期限內還上當金和息費就可以贖回手機,“我們典當行的息費利率是4.66%。1500乘以4.66%,息費共計69.9元,今天要付90%,約62.9元,贖手機那天再還當金和剩下的7元。這就是整筆典當業務的流程。”
楊永告訴記者,典當貸款分為質押和抵押兩類,周期一般都在1—3個月。典當手機屬于質押貸款,也就是押上動產向典當行借款,動產包括機動車、金銀飾品、古玩字畫等,息費利率在4.7%左右。質押價格一般為市場流通價格的60%—80%,其中金器、上等玉石、藝術收藏品的成交價格往往比較高。另外,近些年來,不動產(房產、土地等)典當業務開始興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抵押貸款。辦理抵押貸款業務需要先去房管局、土地局辦抵押手續,之后才能簽抵押貸款合同,拿到當金。不動產典當的息費利率相對較低,而且對不動產的估價完全按照其市場價格,不用打折計算。“抵押物品在市場中能賣多少錢,就能在典當行當多少錢。”
大部分來典當的人都會在期限內贖回當品,他們大多是資金周轉出了問題,一旦有錢了就會贖回。如果當品到期后不能贖當,則稱為絕當,也叫死當,當品就歸典當行所有。典當行會通過拍賣行進行拍賣,或者直接在店面出售。
既是融資渠道,又是流通平臺
來典當行貸款的人形形色色。“有些是因為個人急需,比如生了大病急著用錢。還有很多中小微企業來做短期融資,現在這個比例越來越大。”楊永說。在他看來,典當行在經濟領域扮演的角色首先就是融資渠道,這也是它最傳統的功能。
楊永認為,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快速是典當行融資的突出優勢。“典當行能在短期內為顧客提供周轉資金,扮演著融資快餐的角色。比如顧客拿來金銀首飾等動產做質押貸款,典當師花三五分鐘鑒定估價后,顧客馬上就能取得當金。住房、土地等不動產抵押貸款因為要做抵押登記,所需時間稍微長一些,但一般三五天也能融資成功。”
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典當業除了提供傳統的融資服務外,還發展出了新的社會商業職能。比如,老百姓買的貴重商品,一段時間以后放在家里不用就變成了“廢品”,這時候就可以把它們賣給典當行,成為絕當品,典當行再將這些絕當品一起拍賣或變賣。相當于典當行提供了一個平臺,使一些不再發揮作用的物品再次流通起來。
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流通平臺是典當業近10年才出現的新業務,處于快速成長期。商品售出與收購的差價成為典當行的另一種盈利來源。在港澳臺地區、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典當行融資和流通平臺業務各占50%。
楊永介紹說,這種商業模式的發展潛力很大,現在來典當行購買當品的人非常多。“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富裕階層的、一般階層的,什么人都有,就跟逛商場一樣。作為流通平臺,典當行出售的物品貴重的一件上百萬甚至幾百萬,便宜的不過幾十塊錢,有時候不超過100元就能買到一個翡翠平安扣,很受消費者歡迎。”
跟過去相比,典當行的業務變化被楊永歸納為兩點:一是客戶人群變化很大。過去來當鋪周轉資金的多是社會中下層人士,吃不飽穿不暖了來典當行套現。現在來典當行的很多是中小微企業,因為資金周轉問題前來質押、抵押貸款。二是人們對典當業的認識已經不再帶有負面色彩,而是變得客觀公正了。舊社會當鋪朝奉壓制顧客的現象,不可能在今天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出現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典當行只有建立起一個公平公正的平臺,行業才能得到長期發展。
中國的典當行為何做不大
“典當行的本質是一個社會性、臨時性、小額的融資機構,面對的是居民和小企業,所以必須在市場中自求生存。其社會屬性決定了它不會像銀行那樣迅猛發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秦池江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說。
1994年,典當行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劃歸人民銀行監管。2000年,因金融體制改革和人民銀行職能轉換需要,典當行取消金融機構性質,作為特殊工商企業移交給原國家經貿委監管。2003年,商務部成立,典當業劃歸商務部監管。
秦池江說:“金融界對典當行業的作用和意義不是很認可,政府對典當業既不扶持也不打壓。”在他看來,這種“爹不疼娘不愛”的行業,在自力更生了20多年后,能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已經很不錯了。
據楊永介紹,歐美和日本的典當業都很發達,美國典當行的數量是1.8萬家。相較而言,我國典當市場還相當不成熟。秦池江告訴記者:“我們的市場經濟只有30多年,人們的觀念、市場活動程度都與國外有較大差距。中國的大多數企業都是兩只眼睛盯著政府,一有困難就找政府。老百姓的習慣也是這樣,連找工作都要找大單位、大企業。所以,和銀行等其他大規模的金融機構相比,融資業務規模較小的典當行業務空間有限。”
另外,雖然中國幅員遼闊,但典當行主要分布在城市,在農村基本沒有空間。因為農村的房產土地不能作為抵押物,如果以農產品做抵押,典當行又不便保管,所以農村業務不好開展。
制約中國典當行發展的另一個因素來自行業經營者自身。以北京的典當行為例,它們習慣單打獨斗,沒有組織聯合,也就不可能對行業整體進行市場規劃、技術規劃、業務規劃。
連鎖發展,打造旗艦品牌
“標志性企業的出現是衡量一個行業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因為成熟的行業必然會出現大家都知道的品牌。”楊永說,“一個行業的穩定和快速發展,需要有一批旗幟性企業帶領。”
在歐美、日本等典當市場成熟的國家,行業龍頭不少。比如美國國際典當公司,是美國典當業中最大的連鎖公司、跨國公司和上市公司,在美國擁有1700家店面,現在已經控股了墨西哥的一些典當行,并準備進軍歐洲市場。再如著名的大黑屋是日本典當業的老大。反觀中國,到目前為止,還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知名典當行,即使是最大規模的典當公司,在全國也就30家門店,與國外的差別非常大。
“中國的典當行應該走連鎖化發展的路子。”楊永說,成熟的旗幟性企業必然是連鎖化經營的,典當行也不例外。“典當行的發展不能局限在一個區域或者幾家門店里,旗幟性典當行必須有跨區域分公司,有連鎖門店。”秦池江也指出:“北京市的典當行其實可以聯合起來,組成一個集團性的公司,各個典當行成為分支機構。就像銀行一樣,建立網絡共享客戶信息,降低風險,形成規模,合作發展。”
然而,當前我國典當行在跨區域經營上困難重重。現行的典當行業管理條例《典當管理辦法》規定,達到一定標準的典當行可以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分支機構。但實際上,典當行要想真正跨區設立分支機構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涉及異地管理,跨區域審批帶有一定的行政審批色彩。比如,北京的典當行要到其他省份設立分支機構,當地省份應該如何管、管理什么,都沒有明確規定。楊永呼吁:“現行的《典當管理辦法》已經過時,限制了典當行連鎖店發展,應該馬上出臺新的法律條例。”
本刊記者 毛予菲 《 環球人物 》(2013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