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近現代那些耳熟能詳的朦朧詩)
一、什么是朦朧詩及其特點?
朦朧一詞因為是月字旁,所以主要意思是指月光不清楚,不太明亮。此外這一詞在文學上也廣泛應用,一是指詞語含有多層不確定的意義;二是指一種美學境界上的朦朧。
其實朦朧本身也是一種清晰。朦朧之中看到的人和事,都像黎明時分暮靄重重的遠山,若即若離,似有似無。
大自然因“朦朧”而產生出奇特的美感,人生也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留一份朦朧的距離感,留一份朦朧的神秘,不僅可以因此而避免許多無謂的紛爭,還可以因此為生活添加很多美麗的色彩。
在古代和近現代就有這么一群詩人,他們的人生是朦朧的,心態是朦朧的,那朦朧是一種了無牽絆的豁達。那朦朧帶給人的是一種境界,一種將世間美好盡收眼底的境界。那種朦朧是另一種美麗的形式,是悠然自得的心境。
朦朧詩名詞解釋: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時期初期出現的現代詩潮,其名來源于一篇詩評《令人氣悶的“朦朧”》,詩歌既有主題或內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寫法上現代詩藝如象征手法的運用。代表詩人有名詞解釋:北島、顧城、舒婷、楊煉、江河等人。
二、朦朧詩賞析
1.古詩詞朦朧的特殊美感
古詩詞的朦朧是“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還是“雨中山落果,燈下草蟲鳴”?那種清虛淡遠,含蓄渾茫,難道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朦朧美嗎?此外那朦朧月夜下的“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不禁讓人體會到“朦朧淡月云來去”的美感!
《送別》
唐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這首詩勾畫出一種高超絕妙的朦朧意境。這不正是朦朧美的真實寫照嗎?當一個人的心境彌漫著一絲淡淡的憂愁和隱隱約約“哀而不傷”的情緒的時候,往往能從中意外地體味到一種獨特的“甜美的憂郁”之美”,亦即朦朧美。
2.近現代那些耳熟能詳的朦朧詩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平易的天空沒有浮云,山川明凈 視野格外寬遠。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里凝望。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