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戰敗已成定局的原因(為何說俄已戰敗)
斯特列爾科夫,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軍校畢業時的一個想法,讓他參與了德左戰爭,波黑戰爭,第一、二次車臣戰爭。
他一個人發動了兩次“對基輔”的戰爭。在今年10月14日,用他自己的話說:“參與了第三次對基輔的戰爭”。
12月5日深夜斯特列爾科夫返回莫斯科。他痛稱俄方已經失敗,并痛批俄國防部長紹伊古:作為國防部長,紹伊古是傻瓜、小偷和卑鄙小人的罕見組合!他蠢得像個木頭疙瘩一樣。
在此期間,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稱,2014年簽署《明斯克協議》是為烏克蘭強大爭取時間,而俄總統普金對此回應:如果那樣,俄羅斯應該趁早解決烏克蘭問題。
時間里發生一切都有緣由,歷史似乎會重復,只是故事已經不復當年。
一.當年的故事。
(一)一個人的想法。
斯特列爾科夫,1970年出生于軍人家庭。童年恰是蘇聯的黃金時期;可是到其軍校畢業時,正逢蘇聯解體。
斯特列爾科夫
或許受軍人家庭影響,或許受俄國歷史熏陶。在蘇聯解體時,作為一名軍校畢業生的他就給當時的俄第一任總統葉利欽寫信:俄羅斯應該保留白俄羅斯,烏克蘭的疆域 。那么以后才不至于在地緣安全上受制于西方。
1991年蘇聯解體時的俄羅斯,正想全力融入西方世界。在當時的俄羅斯精英們看來,俄羅斯已經與西方沒有兩樣:一樣的經濟制度,一樣實施總統選舉,一樣實施私有化,一樣實施三權分立……在他們看來,正是以上的原因導致西方排斥俄羅斯。只要俄羅斯靠近西方 ,融入西方, 那么一切的隔閡乃至于歷史上的恩怨都可以化解。
我相信烏克蘭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也是這樣想的,于是1994年,《布達佩斯協議》后,烏克蘭銷毀了全部核武器:因為不需要了,冷戰結束了;也因為維護它們太費錢了,養不起呀!當時連俄年軍費只有40億美元,當時烏克蘭連圖160戰略轟炸機都拆了!
當年烏克蘭拆了17架圖160,比現役俄空天軍16架多一架,養不起呀
在這樣的巨大的情緒潮流中,斯特列爾科夫一個二十出頭的毛頭小伙子向最高領導人提出:將白俄羅斯,烏克蘭留在俄羅斯。但當時蘇聯正在分家,歷史潮流之下,那是他一個人的想法罷了,他的那封信泥牛入海,而那個思想卻在斯特列爾科夫心底扎下了根:成了他一生的目標。
(二)四次戰爭。
有些人很執著,執著得不可思議,一定下目標就一輩子不改了。這樣的人往往是可怕的,或者是可敬的。斯特列爾科夫就是這樣的人。有人稱他為斯大佐,應該與某個大佐像吧。我沒有去研究那個是什么大佐,對于我們來說, 那個什么大佐肯定不是個好東西。
斯特列爾科夫的目標就是讓俄羅斯強大,強大到讓烏克蘭,白俄羅斯回到俄羅斯。于是,他畢業后志愿參加了與摩爾多瓦有關的德左戰爭;志愿參加了波黑戰爭;參加了第一次,第二次車臣戰爭。以上四次戰爭兩次是為其志愿而戰,就如為其目標而戰一樣。
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其軍事天賦得以發揮 ,再加上其手段狠辣,被車臣叛軍稱為“恐怖的斯特列爾科夫。”
戰爭結束,斯特列爾科夫進入俄聯邦安全局,任上校。
巷戰后的春天:格羅茲尼
(三)一個人的兩次戰爭。
做著上校,但斯特列爾科夫的心里還是在想著那個目標:烏克蘭。2008年,在烏克蘭第一次顏色革命時, 他跑到烏克蘭了解民情。作為一個想將烏克蘭重新納入俄羅斯的安全局上校,做這樣的事情未免過了。但斯特列爾科夫去做了。
1.第一次戰爭
2014年,烏克蘭第二次顏色革命,親俄亞努科維奇總統被迫下臺,烏東,烏南親俄民眾不滿情緒涌動。斯特列爾科夫覺得時機成熟,辭了職,組織了100余人的隊伍,去了克里米亞。那隊伍有些人稱之為志愿軍,也有些人稱之為雇傭軍,不管什么軍,斯特列爾科夫幾乎單槍匹馬,大搖大擺走進克里米亞市政府大樓,以“俄羅斯全權代表”的身份,輕松地控制了克里米亞政府以及烏克蘭部署在當地的部隊。
這是他第一場對基輔的戰爭,兵不血刃。等烏克蘭政府軍反攻而來,俄軍自然介入,克里米亞就如此“回歸俄羅斯”。
2.第二次戰爭。
克里米亞事變后,斯特列爾科夫自己帶了幾個人,進入了頓巴斯,受克里米亞成功鼓舞。斯特列爾科夫振臂一呼:烏克蘭境內盧甘斯克、頓涅茨克,哈爾科夫乃至于敖德薩烽煙四起,烏政府軍四處平叛。
斯特列爾科夫帶領3000地方武裝,在政府軍包圍里,奇跡般地沖殺出來。在俄烏邊境重聚人馬,回馬槍一掃,就把烏政府軍打得落花流水,攻下了斯拉維揚斯克,升任“頓涅茨克共和國”“國防部長”。在其躊躇滿志,欲向基輔進軍時,斯特列爾科夫被命令回莫斯科。
克里米亞危機,2014
這是斯特列爾科夫自己稱的第二次對基輔的戰爭。從此,斯特列爾科夫就不得志,似乎被雪藏。
在克里米亞,在頓巴斯發動的,似乎是他一個人的戰爭,因為是他在牽著普京總統的鼻子走。
那是2014年的故事。
二.不復當年的故事。
時光荏苒,轉瞬8年,俄烏沖突在今年二月底爆發,斯特列爾科夫還懷著21歲的執念:始終不忘記的烏克蘭。
12月8日,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發布講話:稱當年協議是為了讓烏克蘭獲得強大的時間;知道消息后,俄羅斯總統普京后悔動手晚了。
時光也不復當年,而歷史繼續,故事繼續。
(一)不復往年:卻忘不了目標。
二月底,俄烏沖突爆發,坐著冷板凳的斯特列爾科夫關注著沖突發展,不停發布對沖突的評價,而對戰事進展多有精到之語。
海馬斯
10月14日,斯特列爾在社交媒體發文稱,自己已經參與動員,并任“營級主官”,可是莫名其妙的是,在12月5日,他突然發現自己沒有任何身份,連普通一兵都不是,是個帶著武器非法進入戰區的“黑戶”,于是當晚他就返回莫斯科。
回到莫斯科后,斯特列爾科夫說出了自己在前線50天后對俄軍部署的看法,至12月9日,斯特列爾科夫稱:俄方已經戰敗,我要踏入政壇。
他指出:俄羅斯的社會精英——無敵的指揮官、了不起的外交家、成功的工業家和杰出的金融家把俄聯邦帶到了一個被全世界嘲笑的狀態。在普京總統和精英們的心目中,戰爭已經失敗。
他說:我們需要開啟一場真正的、正常的動員。我斯特列爾科夫需要踏入政壇了。
為何斯特列爾科夫如此不滿?為何他對沖突的前景如此悲觀?為何他要踏入政壇?斯特列爾科夫為的是他的目標:烏克蘭。
他回到莫斯科后,提出對俄軍每一個問題都指向相同的答案。
巴赫穆特最新局勢圖
其一:俄方戰略目標模糊,導致士氣下降。
斯特列爾科夫認為:“俄羅斯軍隊在機械地作戰,對當前軍事行動的最終戰略目標一無所知。只能猜測指揮部對如此宏大和毫無意義的模糊如建造一條毫無用處且執行成本昂貴的蘇羅維金防線。如果俄羅斯當局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意味著“限制自己的回旋空間”,就無法在克里姆林宮認為合適的任何時候宣布自己的目標已經實現。渴望與合作伙伴的和解”原則上不可能實現。由此導致在軍隊中冷漠的廣泛存在和士氣下降,軍人對成功沒有真正的興趣。”
斯特列爾科夫在批評俄戰略目標不明,遑論俄戰略目標多變:從對頓巴斯的“解放之戰”,一步步演變為“國土守衛”之戰,這是斯特列爾科夫最不滿之處。9月21日,俄宣布局部動員30萬時,斯特列爾科夫稱:征服烏克蘭需要100萬。在斯特列爾科夫心中:應該將烏克蘭納入俄羅斯。
而不是據烏東四地被動防守,自縛手腳。俄渴望與合作伙伴的和解”在他眼中:原則上不可能實現!
烏軍裝甲部隊
其二,持久戰等同于自殺。
斯特列爾科夫認為:“由于缺乏明確的軍事政治戰略,軍方無法制定有助于執行戰略的戰術!與此同時,俄羅斯武裝部隊正在為一場曠日持久的陣地戰做準備。在整個前線構筑了“曼納海姆A線”風格的永久陣地。”
“于是俄羅斯軍政當局完全被動地看著敵人慢慢地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持久戰與壕塹戰對俄羅斯毫無益處,等同于自殺!”
俄羅斯正被拖入持久戰,而這在斯特列爾科夫看來,俄方會經不起長期的消耗。從而在他心中解決的唯一方法:一鼓作氣,拿下烏克蘭。
其三,烏軍自信心滿滿,俄軍卻不知為何而戰。
斯特列爾科夫認為:“烏方在冬天不會凍結,不會出現反叛,也不會變得更糟。相反,秋季勝利使烏軍士兵對自己的力量極其自信,在北約的全面保障下,他們只會更加憤怒和頑強地與俄軍作戰,以報復他們在后方親友被迫承受的苦難”
“俄羅斯軍人卻被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困擾著:如果莫斯科最關心的是執行‘糧食交易’、通過敖德薩毫無阻礙地輸送氨氣以及向許多西方伙伴供應天然氣和石油的‘價格上限’,我們在這里做什么呢?”
斯特列爾科夫認為俄對烏后方的打擊無法使烏克蘭屈服,只能使烏方士兵更頑強的戰斗。并且他再次問:如果是為了向伙伴出口,俄軍隊在烏克蘭做什么呢?在他心中,俄軍在烏克蘭大約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他21歲那年給葉利欽的信中說到的:把烏克蘭,白俄羅斯留在俄羅斯,俄羅斯才有足夠的地緣安全空間與西方周旋。目標還是:烏克蘭。
其四.要一次真正的動員。
12月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不了俄羅斯不會率先使用核武器的聲明。
12月9日,斯特列爾科夫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對俄羅斯國防部長進行激烈的批評,并宣稱俄方已經戰敗,我要踏入政壇:俄羅斯需要一次真正的動員。斯特列爾科夫踏入政壇,來一次真正的動員干什么?烏克蘭。
可以說,斯特列爾科夫對俄烏沖突俄方危險洞若觀火,全力向前,是他的行動指南。
燃燒的商場
但是,時間已經不是2014年。8年里,世界在變,烏克蘭在變,烏克蘭的民心在變!以至于行動后,不止一個俄軍方人士稱:他們并沒有拿鮮花來迎接!
(二)不復當年:不趁早動手。
2022年12月8日,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宣稱,當年達成《明斯克協議》的目的,是為烏克蘭強大爭取時間,因為當年烏克蘭太弱了。
12月9號,普京對默克爾此前發表的涉及《明斯克協議》的評論感到失望。俄羅斯總統稱,俄羅斯解決烏克蘭問題解決得晚了。
普京稱:“過去的我在看待德國的積極協調時,是從這樣的一個事實出發的,德國當局的行為是真誠的,他們是真的希望調解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矛盾。”
“默克爾現在的發言證明,俄羅斯聯邦發起保護平民的特別軍事行動是正確的。她的言語意味著歐洲沒有任何人會履行他們與俄羅斯達成的協議,他們只想向烏克蘭運輸武器。這也表示,俄羅斯其實早就該在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但那時的俄羅斯的確希望在明斯克-2框架內達成協議,和平解決問題。”
口徑巡航導彈
現在回想,為何當時俄羅斯總統普京不趁勢而進,半途而廢?
可能那時普京總統對西方還有幻想:西方會尊重俄羅斯的核心利益關切,以及安全:俄的底線,烏克蘭不會加入北約,北約不會東擴到家門口。
默克爾的話有道理嗎?我想是有的。當年親俄亞努科維奇才下臺,作為民選的總統,其上臺才兩年,烏克蘭民間心向俄羅斯的力量還很強大:否則,斯特列爾科夫怎么可能振臂一呼,盧甘斯克、頓涅茨克、哈爾科夫、敖德薩就四面火起,斯特列爾科夫帶的地方武裝怎么可能將斯拉維揚斯克給攻下?要知道時至今日,俄軍連斯拉維揚斯克的城墻都沒摸著。
對于明斯克協議,當年默克爾是否真這樣?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實:那是斯特列爾科夫自己稱的第二次對基輔的戰爭:功敗垂成!
而這次呢?
三.尾聲
俄烏沖突繼續著,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聲明放棄率先使用核武器后,事態會向好的一面發展嗎?可能很難。烏克蘭最新的表態是,俄烏邊界100~150公里化為非軍事區;整個俄羅斯都事關烏克蘭利益。而俄總統最新聲明是,如果俄遭受打擊,俄羅斯的所有核導彈,是數百枚核導彈會同時升空。
但是普京總統對于默克爾的講話回應最后兩句:“默克爾作出相關發言后,俄羅斯的信任幾乎為零。不知道未來該如何談判,與誰談判,又會有怎樣的保證!”
克里米亞大橋
據稱,斯特列爾科夫發布其聲明后,俄聯邦安全局找他談話了,卻不知談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