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中藥方劑大全書)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制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的種類很多,你知道要怎么去記住它們嗎?下面由我給你帶來關于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一、解表劑
1、麻黃湯--干媽貴姓
(炙甘草麻黃桂枝杏仁)
2、桂枝湯--大勺炒姜汁
(大棗芍藥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湯--皇帝嘗百草細心防穿胸槍
(黃芩生地黃蒼術白芷甘草細辛防風川芎羌活)
4、香蘇散--扶蘇批草
(香附子紫蘇葉陳皮甘草)
5、小青龍湯--少將為嘛甘心下跪
(芍藥干姜五味子麻黃炙甘草細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陳庚借錢去百草園
(陳皮桔梗荊芥白前**百部甘草紫箢)
7、銀翹散--金牛和銀豬吃草根更俏
(荊芥子牛蒡子薄荷銀花竹葉豆豉甘草蘆根桔梗連翹)
8、桑菊飲--荷葉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桑葉杏仁菊花甘草蘆根桔梗連翹)
9、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組成與方名一樣)
10、柴葛解肌湯--欽差搶劫時只要姜棗草根
(黃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藥生姜大棗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湯--麻哥要草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12、敗毒散--獨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錢財少
(獨活人參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殼前胡柴胡甘草)
13、參蘇飲--目前只辦富姐申訴陳根打姜草
(木香前胡枳殼半夏茯苓桔梗人參紫蘇葉陳皮葛根大棗生姜甘草)
14、加減崴蕤湯--玉竹姐為何早操吃蔥
(玉竹桔梗東白薇薄荷大棗炙甘草淡豆豉生蔥白)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二、瀉下劑
1、大承氣湯--小黃識譜
(芒硝大黃枳實厚樸)
2、大黃牡丹湯--大人忙擔冬瓜
(大黃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
3、大陷胸湯--大陷胸湯誰大笑
(甘遂大黃芒硝)
4、大黃附子湯--細心大夫
(細辛大黃附子)
5、溫脾湯--黃夫人當家炒姜忙
(大黃附子人參當歸**甘草干姜芒硝)
6、麻子仁丸--樸實媽要黃杏蜜
(厚樸枳實麻子仁芍藥大黃杏仁蜂蜜)
7、濟川煎--智者騎馬,從容西歸
(枳殼澤瀉**升麻肉蓯蓉牛膝當歸)
8、十棗湯--甘愿著急
(甘遂芫花大棗大戟)
9、黃龍湯--肖大人識譜當炒姜棗根
(芒硝大黃人參枳實厚樸當歸甘草生姜大棗桔梗)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三、和解劑
1、小柴胡湯--生芹菜炒大蝦仁
(生姜黃芩柴胡甘草大棗半夏人參)
2、大柴胡湯--秦皇只要半壺棗醬
(黃芩大黃枳實芍藥半夏柴胡大棗生姜)
3、蒿芩清膽湯--皇陵青竹,半壁植皮
(黃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殼陳皮)
4、達原飲--后母要冰炒黃果仁
(厚樸知母芍藥檳榔甘草黃芩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藥
(柴胡甘草枳實芍藥)
6、逍遙散--齡少才當干,逍遙逐江河
(茯苓白芍柴胡當歸甘草**白術燒生姜薄荷)
7、痛瀉要方--豬皮少縫
(白術陳皮白芍防風)
8、半夏瀉心湯--秦蓮嬸炒棗拌姜
(黃芩黃連人參甘草大棗半夏干姜)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四、清熱劑
1、白虎湯--師母炒米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竹葉石膏湯--草人半夜賣米糕
(甘草人參半夏竹葉麥冬粳米石膏)
3、清營湯--瞧皇帝住西單賣銀元
(連翹黃連生地竹葉犀角丹參麥冬銀花元參)
4、犀角地黃湯--單腳掃地
(丹皮犀角芍藥生地)
5、黃連解毒湯--百子練琴
(黃柏梔子黃連黃芩)
6、清瘟敗毒飲--十母親住西草原,接連巧生赤皮子
(石膏知母黃芩竹葉犀角甘草元參桔梗川連連翹生地赤芍丹皮梔子)
7、涼膈散--住黃山大忙敲草核
(竹葉黃芩山梔子大黃芒硝連翹甘草薄荷)
8、普濟消毒飲--黃牛白馬聯合巧耕陳草根,勝元胡
(黃芩牛蒡子白僵蠶馬勃黃連薄荷連翹桔梗陳皮甘草板藍根生麻元參柴胡)
9、防風通圣散--黃媽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擺渡歸金石橋
(大黃黃麻滑石薄荷梔子黃芩白術甘草防風芒硝桔梗川芎白芍**當歸荊芥石膏連翹)
10、仙方活命飲--賈母造房,沒花金銀,只要陳甘歸鄉
(穿山甲貝母皂角刺防風沒藥天花粉金銀花白芷赤芍藥陳皮甘草當歸乳香)
11、導赤散--草地牧主
(甘草生地木通竹葉)
12、龍膽瀉肝湯--皇帝通知龍龜卸柴草車
(黃芩生地木通梔子龍膽草當歸澤瀉柴胡甘草車前子)
13、左金丸--昨進黃魚
(“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為6:1”)
14、葦莖湯--冬桃已萎
(冬瓜子桃仁薏苡仁葦莖)
15、瀉白散--趕白骨精
(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粳米)
16、清胃散--生母當皇帝
(升麻牡丹皮當歸黃連生地)
17、玉女煎--師弟賣母牛
(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18、葛根黃芩黃連湯--秦蓮割草
(黃芩黃連葛根甘草)
19、芍藥湯--草官要秦香蓮當大兵
(甘草官桂芍藥黃芩木香黃連當歸大黃檳榔)
20、白頭翁湯--百翁練琴
(黃柏白頭翁黃連秦皮)
21、青蒿鱉甲湯--慶賈母誕生
(青蒿鱉甲知母丹皮生地)
22、清骨散--知青澆草,地鱉胡飲
(知母青蒿秦艽甘草地骨皮鱉甲胡黃連銀柴胡)
23、當歸六黃湯--弟弟騎白龜練琴
(生地熟地黃芪黃柏當歸黃連黃芩)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五、祛暑劑
1、清絡湯--河邊西瓜和絲瓜不如豬心金銀扁豆花
(荷葉邊西瓜脆衣絲瓜絡竹葉心金銀花扁豆花)
2、香薷散--猴想炒扁豆
(厚樸香薷炒白扁豆)
3、新加香薷飲--香花逗俏猴
(香薷銀花扁豆花連翹厚樸)
4、六一散--六一拾草
(滑石與甘草用量比為6:1)
5、桂苓甘露散--憨豬倌責令豬羔滑竿
(寒水石豬苓官桂澤瀉茯苓白術石膏滑石甘草)
6、清暑益氣湯--師母深夜賣黃瓜和糙米
(石斛知母西洋參竹葉麥冬黃連西瓜脆衣荷梗甘草粳米)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六、溫里劑
1、理中丸--草人趕豬
(甘草人參干姜白術)
2、小建中湯--姜姨要草棗汁
(生姜飴糖芍藥甘草大棗桂枝)
3、大建中湯--姜姨任教
(生姜飴糖人參蜀椒)
4、吳茱萸湯--烏江找人
(吳茱萸生姜大棗人參)
5、四逆湯--將干父子
(干姜甘草附子)
6、回陽救逆湯--陳夫人下令炒五香醬豬肉
(陳皮附子人參半夏茯苓甘草五味子麝香干姜白術肉桂)
7、當歸四逆湯--肝大的同志要當心
(甘草大棗**通草桂枝芍藥當歸細辛)
8、黃芪桂枝五物湯--姜只要大旗
(生姜桂枝芍藥大棗黃芪)
9、陽和湯--皇帝將生貴嬌子
(麻黃熟地姜炭生甘草肉桂鹿角膠白芥子)
大補氣血中藥方劑
日常的生活中補氣血的方法是非常的多,那么中藥方劑補氣血的有什么呢?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大補氣血中藥方劑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大補氣血中藥方劑
參歸大補湯
【別名】參耆大補湯
【處方】人參1錢2分,當歸1錢2分,蜜炙黃耆1錢2分,川芎8分,桔梗8分,山楂肉8分,炙甘草8分,防風6分,白芷6分,姜炒厚樸6分,紫草茸6分,南木香3分。
【功能主治】大補氣血,收攝其毒。主氣血虛弱,不能拘攝毒氣以成膿,其毒散漫妄行肉分,痘出齊后,面目腫脹,而痘不脹者。
【用法用量】參耆大補湯(《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大補黃耆湯
【別名】黃耆大補湯(《杏苑生春,卷五)。
【處方】黃耆(蜜炙)防風(去蘆)川芎山茱萸肉(去核)當歸(去蘆,酒浸)白術(炒)肉桂(去粗皮,不見火)甘草(炙)人參(去蘆)五味子各30克白茯苓(去皮)45克熟干地黃60克(洗)肉蓯蓉90克(酒浸)
【制法】上藥嚼咀。
【功能主治】調養氣血。主虛勞氣血俱虛,自汗盜汗。
早泄 小陰經 陽痿 月經不調 更多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棗子1枚,同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大補元煎
【處方】人參少則用3~6克,多則用20~60克山藥(炒)6克熟地少則用6~9克,多則用60~90克杜仲6克當歸6~9克(若泄瀉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6~9克炙甘草3~6克
【功能主治】救本培元,大補氣血。主氣血大虧,精神失守之危劇病證。
早泄 小陰經 陽痿 月經不調 更多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時溫服。
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如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術,如胃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紙之屬。
【備注】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熟地、當歸滋陰補血,人參與熟地相配,即是景岳之兩儀膏,善治精氣大號之證,枸杞、萸肉補肝腎,杜仲溫腎陽,甘草助補益而和諸藥。諸藥配合,功能大補真元,益氣養血,故景岳曾稱此方為"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補氣血的食物
粳米
粳米是我國南方人民的主食,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約占79%,是熱量的主要來源。粳米,是粳稻的種仁,又稱大米。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是滋補之物。用粳米煮粥以養生延年,在我國已有2000年的歷史,粳米粥最上一層粥油能夠補液填精,對滋養人體的陰液和腎精大有裨益,最適宜病人、產婦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養陰生津、除煩止渴、固腸止瀉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虛弱、煩渴、營養不良、病后體弱等病癥,但糖尿病患者應注意不宜多食。
山藥
山藥味甘,性涼潤,入肺、脾、腎經,《得配本草》說它具有補虛益損的功能,清代醫家陳修園曾解釋山藥的功能,說它氣平入肺,味甘入脾,而脾統血,主四肢,脾血足則不饑,四肢輕捷;肺主氣,肺氣充則輕身,氣為之倍增;又因其質地稠黏,能補腎填精,精足則強陰,延年益壽。現代藥理研究提示,山藥含有的皂甙、糖蛋白、鞣質、止權素、山藥堿、膽堿、淀粉及鈣、磷、鐵等,具有誘生干擾素的作用,有一定的抗衰老物質基礎。由此可見,山藥確能補氣養血,補虛療損,延年益壽。
芝麻
芝麻有黑白兩種,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補益藥用則以黑芝麻為佳。芝麻既可食用又可作為油料。古代養生學陶弘景對它的評價是“八谷之中,唯此為良”。日常生活中,人們吃的多是芝麻制品:芝麻醬和香油。而吃整粒芝麻的方式則不是很科學,因為芝麻仁外面有一層稍硬的膜,只有把它碾碎,其中的營養素才能被吸收。所以,整粒的芝麻炒熟后,最好用食品加工機攪碎或用小石磨碾碎了再吃。黑芝麻性昧甘平,人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養血生津等功效。
龍眼肉
桂圓因其種圓黑光澤,種臍突起呈白色,看似傳說中“龍”的眼睛,所以得名。新鮮的龍眼肉質極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實為其他果品所不及。鮮龍眼烘成干果后即成為中藥里的桂圓。《藥品化義》記載:“桂圓,大補陰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歸脾湯同蓮肉、芡實以補脾陰,使脾旺統血歸經。如神思勞倦,心經血少,以此助生地、麥冬補養心血。又筋骨過勞,肝臟空虛,以此佐熟地、當歸,滋補肝血。”龍眼肉除了含豐富的鐵質外還含有維生素A、B和葡萄糖、蔗糖等。補血的同時還能治療健忘、心悸、神經衰弱和失眠癥。龍眼湯、龍眼膠、龍眼酒之類也是很好的補血食物。
中醫認為,一個人健康的標準就是氣血充足。一說起補氣血,人們通常會覺得是很深奧的理論。其實說簡單也簡單,注意合理飲食,不挑食,不刻意節食。再搭配補氣血的食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氣血自然會保障著你的身體健康!
紅棗
紅棗是眾所周知的補氣血的圣品。紅棗所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有機酸、維生素a、維生素c、礦物質鈣等多種氨基酸和營養成份,對于女性的健康以及養顏皆有好處。
莧菜
莧菜含有豐富的鐵、鈣和維生素k,具有促進凝血,增加血紅蛋白含量并提高攜氧能力,促進造血等功效。莧菜所含胡蘿卜素比茄果類高2倍以上,可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有利于強身健體,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有“長壽菜”之稱。而且,莧菜中不含草酸,所含鈣、鐵進入人體后很容易被吸收利用。
菠菜
菠菜是有名的補血食物。其中,菠菜內含有豐富的鐵質、胡蘿卜素和葉酸對于人體的健康都很有好處。
桂圓
桂圓具有補脾補血,補心安神的功效,能夠治療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失眠、健忘等身體不適,也是一種不錯的養氣血的佳品。如果女性在生理期后體力虛弱,亦可以用桂圓進行調補。
阿膠
阿膠具有增強體質、改善睡眠、健腦益智、調經保胎、延緩衰老的功效,能夠全面提升女人身體的免疫力,并且有助于防治因氣血循環不暢或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疾病,還能補血,同時滋潤皮膚。
中藥方劑是什么
方劑中方指醫方,劑,古作齊,指調劑,方劑就是治病的藥方。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最早的方劑。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補氣血的中藥方劑配方有什么呢
氣血是人體內氣和血的統稱,氣血不足會影響身體健康。那么補氣血中藥方劑有哪些?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補氣血的中藥方,僅供大家參考。
補氣血中藥方劑之烏雞白鳳丸
組成藥物:烏雞(去毛爪腸)640g、鹿角膠128g、醋鱉甲64g、煅牡蠣48g、桑螵蛸48g、人參128g、黃芪32g、當歸144g、白芍128g、醋香附128g、天冬64g、甘草32g、地黃256g、熟地黃256g、川芎64g、銀柴胡26g、丹參128g、山藥128g、芡實(炒)64g、鹿角霜48g。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功能主治:補氣養血,調經止帶。用于氣血兩虛,身體瘦弱,腰膝酸軟,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補氣血中藥方劑之十全大補湯
組成藥物:人參6克,肉桂3克,川芎6克,熟地黃12克,茯苓9克,白術9克,炙甘草3克,黃芪12克,川當歸9克,白芍藥9克。
用法用量:上藥為細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紅棗2枚,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時候溫服。
功能主治:溫補氣血。主治五勞七傷氣血不足,飲食減少;久病虛損,面色萎黃,肢膝無力,精神倦怠,以及瘡瘍不斂,婦女崩漏等。
補氣血中藥方劑之炙甘草湯
組成藥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參6克,生地黃30克,桂枝9克,阿膠(烊化服)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30枚。
用法用量: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功能主治:滋陰養血,補氣溫陽,寧心復脈。主治陰血不足,氣虛血弱,贏瘦少氣,心悸心慌,虛煩失眠,大便干結,舌質淡紅少苔,脈結代;或虛勞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煩,少氣,失眠,自汗盜汗,脈虛數。
補氣血中藥方劑之歸脾湯
組成藥物:白術9克、茯神10克、黃芪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黨參12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用量:加生姜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補血養心。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補氣血中藥方劑之當歸補血湯
組成藥物:黃芪30克,當歸6克。
用法用量: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時溫服。
什么是中藥方劑
方劑學是研究治法與方劑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藥學各類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方劑學在辨證審因,確定治法的基礎上,按照組方原則,選擇恰當的藥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適的劑量、劑型、用法。
方劑學于20世紀50年代方劑理論體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劑學才逐漸地從中醫藥學中分化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基礎和臨床的雙重屬性,聯系中醫基礎和臨床,溝通中醫和中藥,銜接傳統中醫和現代生命科學。
方劑學的基本任務是闡明方劑與病證之間治法的關系,揭示構成方劑的諸要素與功效之間的關系。研究范圍主要是以古人經典方劑的制方原理為主線,經典方劑的制方原理、治法、組方思路、方劑配伍、服用方法等方面的理論,方中藥物配伍的主次關系和功效與主治病證病機相關的配伍原理,方劑適應范圍,使用要點,加減變化及劑型選擇的規律等。
方劑學研究指導原則以中醫學術思想為基礎,以科學方法論為指導,以方劑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揭示方劑學科規律的研究方法。
方法是在傳統中醫臨床觀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礎上,引入和吸取現代科學方法發展起來的體現了中醫學整體、系統、辨證的基本思想與現代自然科學方法的結合,方劑學科理論與現代多學科技術手段的結合。
方劑學研究具體工作主要有:臨床試驗,文獻整理,邏輯分析,實驗研究,多學科研究等方面。
方劑學與現代藥理、化學、制劑及生命科學等多學科的滲透,運用實驗研究的手段,從實證的角度認識方劑效用與方內藥物之間的配伍關系,闡明方劑效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發現方劑的潛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進傳統劑型,研發復方新藥。
中醫歷代涉及方劑學文獻:
《黃帝內經》,唐朝整理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記載13首方劑,奠定了方劑學的理論基礎。
《五十二病方》,秦漢時期的文獻,載方283,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方書。
《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載方單方113+復方245,融理法方藥于一體,被尊為“方書之祖”。
《肘后備急方》,晉葛洪,載單方510+復方494,方簡、便、廉、效。
《劉涓子鬼遺方》,晉末劉涓子撰,南朝齊龔慶宣重新整理。
《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載方5000余。
《千金翼方》,唐,孫思邈,載方近3000。
《外臺秘要》,唐,王燾,載方6000余,集唐以前方劑之大成。
《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懷隱、王佑、鄭彥、陳昭遇等編,載方16834,翰林醫官院醫官,依據醫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種方書、名家驗方并宋太宗親驗醫方,又廣泛收集民間效方集體編寫而成。
《圣濟總錄》,南宋,載方近2萬,宋徽宗時由朝廷組織人員編纂,成書于1111年-1117年,集宋以前方劑之大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南宋太醫局編,陳承、裴宗元、陳師文曾加校正,載方788,是宋代太醫局所屬藥局的一種成藥處方配本。
《傷寒明理論》,金朝成無己,我國第一部研究方劑配伍理論的專著。
《宣明論方》,金朝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著,善用寒涼藥。
《儒門事親》,金朝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著,主張攻下法。
《脾胃論》,金元,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著,擅長補脾胃。
《丹溪心法》,元代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著,力倡滋陰。
《普濟方》,明朝朱橚,載方61739,我國古代載方最多的一部方書。
《湯頭歌訣》,清汪昂,為初學者啟蒙必讀醫書,流傳甚廣。
《中醫方劑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1997年11月出版,該書由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兄弟院校近百名專家學者歷時12年完成。載方96592首,,我國現存載方最多的一部方書。
清虛熱的中藥方劑盤點
平時吃的上火的食物多了,身體難免會不適,這是就要有清虛熱的中藥方劑來調試身體了。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清虛熱的中藥方劑,希望大家喜歡!
清虛熱的中藥方劑之青蒿
【中藥名】青蒿qinghao
【別名】草蒿、臭蒿、臭青蒿、香絲草、酒餅草。
【英文名】ArtemisiaeAnnuaeHerba。
【來源】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annuaL.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具縱紋,多分枝,光滑無毛。葉互生,無毛,常為3回羽狀分裂。裂片短而細,先端尖,表面深綠色,有極小的粉末狀短柔毛,背面淡綠色,具細小的毛或粉末狀腺狀斑點;葉軸兩側具狹翅;葉柄基部稍擴大抱莖;莖上部的葉向上逐漸細小呈線形,無柄,基生葉在開花時凋謝。頭狀花序細小球形,具細軟短梗,排列成圓錐狀;總苞的苞片2~3層,無毛,外層卵形,綠色;內層橢圓形,邊緣膜質,背面中央為綠色。花托長橢圓形,無毛;花皆為管狀花,黃色;雌花較少,圍于外層,雌蕊1枚,柱頭2裂,呈長叉狀開展;內為兩性花,花冠先端分裂;雄蕊5枚,聚藥,藥先端呈三角形,基部兩側下延呈一短尖。瘦果橢圓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產地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荒地、河岸、路旁、村邊。分布于廣東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花盛開或結果時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莖,陰干或曬干。
【藥材性狀】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后為3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辛。歸膽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除骨蒸、截瘧。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虛熱藥。
【臨床應用】用量6~12克,煎服,入煎劑宜后下。用治溫病、暑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痢疾、陰虛發熱、瘡癢、濕熱黃疸等。
【藥理研究】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抗腫瘤、解熱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可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降低血壓,且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尚能保護肝臟,防護輻射,縮短戊巴比妥睡眠時間等。
【化學成分】主含多種倍半萜內酯、黃酮類、香豆素類、揮發油等。另含青蒿素、青蒿醇、青蒿酸、青蒿酸甲酯、槲皮素、小茴香酮、蒿屬香豆精等成分。
【使用禁忌】產后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泄瀉者,勿用。
【相關藥方】①治中暑:青蒿嫩葉搗爛,手捻成丸,黃豆大。新汲水吞下,數丸立愈。(《本草匯言》)
②治暑毒熱痢:青蒿葉30克,甘草3克。水煎服。(《圣濟總錄》)
③治溫瘧痰甚,但熱不寒:青蒿60克(童子小便浸,焙),黃丹15克為末。每服6克,白湯調下。(《仁存堂經驗方》)
④治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并塞鼻中。(《衛生易簡方》)
⑤治聤耳膿血出不止: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圣惠方》)
⑥治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仙方》)
⑦治瘊子:新汲水按青蒿汁,調蛤粉敷之。(《百一選方》)
⑧治蜂螫人:嚼青蒿敷之。(《肘后方》)
清虛熱的中藥方劑之銀柴胡
【中藥名】銀柴胡yinchaihu
【別名】銀胡、銀夏柴胡、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
【英文名】StellariaeRadix。
【來源】石竹科植物銀柴胡StellariadichotomaL.var.lanceolataBge.的干燥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株高20~40厘米,密被腺毛或柔毛。主根圓柱形,粗1~3厘米。莖直立,細長,節略膨大,節間長1~2厘米,由基部明顯多次二歧分枝,密被短柔毛。葉對生,無柄,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5~3厘米,寬1.5~4厘米,全緣。花單生于葉腋,直徑約3毫米,花梗長約2厘米,萼片5,長約4毫米,綠色,邊緣白膜質,花瓣5,白色,全緣,頂端2裂,雄蕊10,排成2列,花絲基部連合,黃色,子房上位,花柱3。蒴果近球形,成熟時頂端6齒裂,種子常1~2,橢圓形,黑褐色。花期6~7月。
【產地分布】生于干燥草原及山坡懸崖石縫中。分布于甘肅、陜西、內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間植株萌發或秋后莖葉枯萎時采挖,栽培品于種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殘莖、須根及泥沙,曬干。
【藥材性狀】呈類圓柱形,偶有分枝,長15~40厘米,直徑0.5~2.5厘米。表面淺棕黃色至淺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和支根痕,多具孔穴狀或盤狀凹陷,習稱“砂眼”,從砂眼處折斷可見棕色裂隙中有細砂散出。根頭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狀突起的芽苞、莖或根莖的殘基,習稱“珍珠盤”。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黃、白色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甘。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徑0.6~1.2厘米。表面淺棕黃色或淺黃棕色,縱皺紋細膩明顯,細支根痕多呈點狀凹陷。幾無砂眼。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折斷面質地較緊密,幾無裂隙,略顯粉性,木部放射狀紋理不甚明顯。味微甜。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甘。歸肝經、胃經。
【功效與作用】清虛熱,除疳熱。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斂肺澀腸藥。
【臨床應用】用量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小兒疳熱。
【化學成分】銀柴胡根中含有菠菜甾醇,7-豆甾烯醇,銀柴胡環肽Ⅰ,豆甾醇,α-菠菜甾醇-葡萄糖甙,7-豆甾烯醇葡萄糖甙,β-谷甾醇、α-菠菜固醇、β-谷固醇、3,4-二甲氧基肉桂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外感風寒及血虛無熱者忌服。
【相關藥方】①治骨蒸勞熱:銀柴胡4.5克,胡黃連、秦艽、鱉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甘草1.5克。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證治準繩》清骨散)
②治男婦虛勞發熱,或咳或不咳:銀柴胡、沙參各等分,每服6克,水煎服。(《本草匯言》)
③治溫證潮熱,身體枯瘦,皮膚甲錯,消瘦而不潤者:銀柴胡6克,鱉甲9克。水煎服。(《溫病指歸》銀甲散)
清虛熱的中藥方劑之浮小麥
【中藥名】浮小麥fuxiaomai
【別名】浮麥。
【英文名】FructusTriticiLevis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小麥TriticumaestivumL.干癟輕浮的干燥穎果。
【植物形態】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稈直立,通常6~9節。葉鞘光滑,常較節間為短;葉舌膜質,短小;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15~40厘米,寬8~1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方圓形。穗狀花序直立;長3~10厘米;小穗兩側扁平,長約12毫米,在穗軸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僅下部的花結實;穎短,第1穎較第2穎為寬,兩者背面均具有銳利的脊,有時延伸成芒;外稃膜質,微裂成3齒狀,中央的齒常延伸成芒,內稃與外稃等長或略短,脊上具鱗毛狀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穎果長圓形或近卵形,長約6毫米,淺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產地分布】全國各地大量栽培。
【采收加工】夏至前后,成熟果實采收后,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
【藥材性狀】干癟穎果呈長圓形,兩端略尖,長約7毫米,直徑約2.6毫米。表面黃白色,皺縮。有時尚帶有未脫凈的外稃與內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縱溝,頂端鈍形,帶有淺黃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臍。質硬而脆,易斷,斷面白色,粉性差。無臭,味淡。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歸心經。
【功效與作用】除虛熱、止汗。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虛熱藥,或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固表止汗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15~30克,或研末;止汗,宜微炒用。主治陰虛發熱、盜汗、自汗。
【化學成分】主要含淀粉、蛋白質、糖類等成分。
【使用禁忌】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相關藥方】①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為細末,每服6g,米飲湯調下,頻服為佳。(《衛生寶鑒》獨圣散)
②治盜汗:用浮小麥一抄。煎湯。調防風末6克服。(《衛生易簡方》)
③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奇方類編》)
④治臟躁癥:浮小麥30克,甘草15克,大棗10枚。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清虛熱的中藥方劑之胡黃連
【中藥名】胡黃連huhuanglian
【別名】胡連、割孤露澤。
【英文名】PicrorhizaeRhizoma。
【來源】玄參科植物胡黃連PicrorhizascrophulariifloraPennell的干燥根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12厘米。根莖粗達1厘米,根自節上生出。葉柄短,葉匙形或卵形,長3~6厘米,干燥后變黑色,基部下延,邊緣有鋸齒或重鋸齒。花葶有棕色腺毛,穗狀花序長1~2厘米,花梗長2~3毫米,花萼長4~6毫米,果時達1厘米,萼裂片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花冠暗紫色,長8~10毫米,外表面被毛,花冠下唇片約為上唇片的1/2,3裂,側裂片頂端2或3小齒,上唇片鉤狀,頂端下凹。花絲無毛,前對花絲長約7毫米,后對花絲長約4毫米。子房長1~1.2毫米。花柱長為子房的5~6倍。蒴果狹卵圓形,長8~10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生于海拔3600~4400米的高寒地區的巖石上及石堆或草地。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東南部。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
【藥材性狀】呈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2厘米,直徑0.3~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肝經、胃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虛熱藥。
【臨床應用】用量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浸汁點眼。用治骨蒸潮熱,小兒疳熱,濕熱瀉痢,黃疸尿赤,痔瘡腫痛。
【藥理研究】具有保肝利膽、抗真菌作用;抗糖尿病活性;降血脂;抑制鹽酸-乙醇誘導的大鼠胃潰瘍;抗腫瘤;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化學成分】胡黃連根莖中含有環烯醚萜糖甙,另含胡黃連苷Ⅰ、胡黃連苷Ⅱ、桃葉珊瑚苷、巖白菜素、11-0-(4’-甲氧基沒食子酰基)-巖白菜素、云杉苷等。
【使用禁忌】脾胃虛弱者慎服。
【相關藥方】①治骨蒸勞氣煩熱,四肢無力,夜臥虛汗,唇口干焦,面無血色,日漸贏瘦:胡黃連60克,柴胡(去苗)60克,鱉甲(生用)60克。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用生姜酒調3克。每日早晨、日午、臨臥各一服。(《圣惠方》三圣散)
②治癰腫瘡腫,已潰未潰者皆可用之:胡黃連、穿山甲(燒存性)等分為末。以茶或雞子清調涂。(《易簡方》)
③治旋耳瘡:胡黃連研細末,麻油調搽。(《外科證治全書》)
④治口糜:胡黃連1.5克,細辛、胡黃連各9克,藿香3克。上四味為末,每用1.5克,干摻口內,漱千漱吐之。(《衛生寶鑒》胡黃連散)
⑤治血痢: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上等分為末,臘茶清調下,空心溫服。(《普濟方》黃連丸)
猜你喜歡:
1.中藥方劑分類
2.藥材植物大全
3.清熱方劑
4.中醫小秘方治失眠
5.補氣血中藥方